河南省新乡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教案集
- 资源简介:
- 约21020字。2008年新乡市市区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教案集(部分)
整理:青峰弦月
《读伊索寓言》修订教案
卫辉市高级中学 李志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蕴含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1、九则寓言故事,作者复述详尽,原文大体如此,且重点不在故事本身而在由此生发的联想,因此不必费神翻检故事的原文。
2、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课文中列举的故事有九则之多,引述和议论都很俏皮隐晦,但是突破一点,心领神会,其余也不难以此类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1、问答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
2、讨论法。(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引入
二、整体感知
1、请一名同学阅读课文前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引出自己的感想的?(明确略)
2、由学生最感兴趣的一则入手,先做示范,让学生掌握分析寓言的方法。
3、请同学们任选一则寓言,快速阅读,抓住段中关键的语句,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①钱先生对蝙蝠的故事进行了引申,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那一类人?(蝙蝠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在不同场合卖弄资本,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中,钱先生认为“蚂蚁”指哪一类人?“促织”指哪一类人?我们所了解的有没有“促织”这样的人?(“蚂蚁”指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活不了自己的大作家,死后成全了别人。梵高、曹雪芹就是“促织”这类人。)
③狐狸和葡萄的故事钱先生给它做了怎样的引申?你身边有类似这样的例子么?
(狐狸吃到葡萄以后仍然说葡萄是酸的,并且还分成两种情况,讽刺了某些自私贪婪,不能容忍他人分甜头的心理)
④狼和驴子的故事钱先生做了怎样联想?你能说出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么?
(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狼可怕,披着衣服的狼更可怕;毒蛇可怕,可美女毒蛇更可怕。)
4、让学生学习钱先生的思维方法给下面的小寓言也做一下新解。(检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看大屏幕上的几则寓言故事。学生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新解。)
5、小结:钱先生不厌其烦地用九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我们读《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其实钱先生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芸芸众生相,你看他批判的有文人、武夫、政客、小市民、医生以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劣根性。面对这样的一个环境钱先生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从最后一小节里寻找答案吧。
6、齐读最后一小节思考: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伊索寓言》不能读么?如果不是那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不是,他是在呼吁应该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7、拓展延伸
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比寓言故事里的复杂了,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来洞悉丗相,避免上当。其实钱钟书先生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