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评课稿

作者:佚名  时间:2009/3/9 9:33: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200
  昨天,我有幸听了张迎春老师执教的《祝福》一课。听完之后,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张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的确,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又应该是一个建造者,运用于教学中,既能驾驭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由于评课内容过多,而张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因此,我的评价将定位在他对教材的把握和整个教学过程这两个方面,粗浅的说说自己的看法。其优点在于:
  一、教材把握充分:
  《祝福》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的第五篇。这一专题对于学生的要求是: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参加鉴赏活动,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开创新阅读的空间。在本堂课中,张老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透过祥林嫂的眼睛看其内心;2、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问题虽不多,但很有厚度与深度。从整体上来看,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较熟稔,也能很好的驾驭教材。学生预习很充分,所以能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正因为这样,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动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去的“填鸭式”,“问答式”,“满堂灌”,学生就像容器,教师就不停的在课堂上往里灌输思想和内容。不管他们记住与否。而如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听了张老师的课,就给人这样一个感觉,他的课已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促进者,只是在适当时候给予评价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整个过程中的几点做具体的评价:  
  1. 导入简洁明了,紧扣主题。他用鲁迅先生的话导入:“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且与本文的主题密切相关。
  2. 张老师尽力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思考,大胆回答。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知道现在的学生,还是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接受教学的方式,有一些同学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思考,不乐于回答问题,单单因为高中语文实施了新课改,他们就灵光突现,发生质的改变,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在这里,张老师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于学生的肯定,这种肯定不单单是对于学生回答的肯定,他更是对于学生本身思考的一种肯定,给学生以自信。尤其在探讨祥林嫂死因的时候,有个学生说很多人讨厌祥林嫂,可能将他谋杀了。对于这样的答案,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认为他在故意哗众取宠,然后教训他几句。但张老师没有,他在表扬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诱导他往本课主题上思考。这一点,让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最后,我想说:如果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必然存在着缺憾,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它是否有亮点,有多少亮点,张老师的这一堂课有亮点,而且亮点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