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言四题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 李维 时间:2008/10/8 22:19: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0
一、简约
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意蕴,这就是简约。简约地表述就像是梳剪枝叶之后的道旁树,主体更突出,让人视野更开阔。请看例一: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
这一段文字,三言两语概括了“我”和四叔见面后的情形,既不失世俗的客套之礼,又暗示了叔侄之间思想的对立。所以,“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个“剩”字,即见隔阂之深。一个终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一个为祥林嫂的惨死而深感自责和不安,就是很自然的了。
再看例二: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
没有问而要猜测,可见想弄明白,这是人之常情。而祥林嫂太过卑微,不问清也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才使得祥林嫂成为“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祥林嫂是如此的卑微,以至于只能够随死去的 夫祥林称一个“嫂”,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孔乙已,其姓名一样只是人们用以 别身份的符号而已。但是,试想,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祥林嫂生活的时代,有几个连自己的姓名都无所谓的呢?这就是隐含在这段文字后面的悲哀——像这样的农村妇女,天生就只是作为别人的附庸而存活着。
简约而不简单,这正是对类似文段技法的最好诠释。
二、繁复
简单的情节,却要细细地交代,且在不同语段中反复,这就可谓之繁复了。请看例三: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 里没有食吃。……手上还紧紧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没有食吃。……可怜他手里还紧紧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读这两段文字,我们仿佛听见一个可怜的老婆婆在絮絮叨叨诉说着她家里的不幸。而事实上,祥林嫂其时才不过三十一、二岁,应该还不到絮絮叨叨的年龄。况且,痛失幼子的伤心事,有几个人愿意一遍又一遍提及呢?引发联想触景生情的伤痛,是许多人都不愿面对的。然而,作品却一写再写不胜其烦,而且是通过祥林嫂这样一位可怜的母亲叙说出来……如此繁复,只有一种解释——当一个人唯一的寄托都失去后,她梦幻般重复念叨的话将会是什么!刚刚走出丧夫的阴影,失子之痛又加于其身,祥林嫂受着多么沉重的精神压力!如此繁复之笔,还有诸如四叔书房陈设等文段,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看似随意一瞥,实则于不经意间已经拨开了理学卫道士的虚伪画皮。繁复而不繁琐,这恰是一种力度。
三、留白
因为某种原因和需要,故意略去某些内容,给读者留下补充和想象空间,可谓留白。请看例四:
“可恶!然而……”四叔说。
“然而……”四叔说。
光天化日下抢走佣人自是“可恶”,然而,婆家的人抢回自家的媳妇,天经地义;既然是逃出来的,现在被抓回去,理所当然。委屈可以寻出一箩筐,然而一遇到三从四德,就再也说不出半个字来,只留下一串省略号。这些内容休可以借四叔之口表达出来,然而倘说出来,四叔这样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的形象能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吗?
请再看例五: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为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不独“我”不知道,即便知道,又有什么意义?除了“我”,还有谁会关注祥林嫂的境遇?从四叔家出去就沦为乞丐自然是悲惨,然而先到卫老婆子家就会好一些吗?卫老婆子,一个中人,靠的是从主顾和佣人之间的关系谋利,祥林嫂都“呆呆地直如一个木偶人”了,谁还要她?自然,卫老婆子不收。
四、足韵
既然有刻意简省,也就有蓄意造势的笔法。请看例六: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今年自然也是如此。
作者不惜笔墨描写旧习俗,鲁镇的封建迷信习俗和封建礼教道德就昭然若揭。在这样一个陈规陋习笼罩下的空间,有那样一位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祥林嫂,这个寡妇,能有容身之地么?足韵,即在客观交代的表象下已经为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好了安排。
作为一种刻意求工的笔法,鲁迅先生常常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人物的外貌描写上。请看例七: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文字,是对照文中另外两处外貌描写而言。从字里行间,我们极分明地感受到岁月沧桑在祥林嫂身上烙下的印痕。四十岁,一个幸福的女人会有很多事要去做。然而祥林嫂,却要在恐惧中面对死亡,这是何等深沉的悲哀与苦痛啊!没有如此细致充分的外貌描写,我们对这可怜女人的命运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吗?
大师就是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双重启迪。让我们沿着大师的指引,在文学殿堂里走得更深更远些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