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步法”,妙招拿高分
作者:佚名 时间:2009/3/11 16:17: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0
第一步,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是解答考题的必要条件,看、抓、辨、寻是整体把握的基本要领。
1.看
看标题和注释,知论题和背景;览题干和选项,明方向与重点。
2.抓
抓准特殊语句,熟悉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论点,探察写作意图。
特殊语句是指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一些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
3.辨
辨析逻辑关系,相属相并相承;分清主次轻重,段落层次分明。
文章的段落层次有三种基本逻辑关系:相承(承接或递进)、相并(并列或对比)、相属(总分或分总)。
4.寻
寻找标志词句,提高阅读效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是标志性句子(或段落),如总领句(段)、总结句(段)、过渡句(段)等;一是标志性词语,如关联词、序数词、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有总结总领作用的词语等。找到了标志性词句,即可顺藤摸瓜,理清文脉。
第二步,筛选整合。
1.定向与查找
细心审读题意,确定筛选标准,把握筛选方向,巧借语言标志,剔除冗余信息。
例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题: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有明确的指令性信息“不属于……外在原因”,即要求分辨出选项所述哪些是外在原因,哪些是内在原因。原文第一段中“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是标志性的语句,表明这句话之前所述是“外在原因”,这句话之后所述是“内在原因”。选项A.B.C.所述正是这句话之前所讲的“外在原因”,D项所述正是这句话之后所讲的内在原因。
2.摘要与重组
选准重要信息,转述切合设问。若有关键语句,摘要综合即可;信息零散隐含,提炼归纳重组。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答题区域涉及原文的2、3、4、5段,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源零散隐含,需要逐一甄别、整合。去掉2、3两段中举例分析论述的材料,可以抓到以下关键语句,“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内容”“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等,可见其中的关键信息词是“见”“直觉的知”“诗的境界”,故能提炼归纳出第一个答案要点: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界”。4段中“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是一处重要信息源,“但”之前阐释“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关系,“但”与“而”之间的话,强调二者不能同时进行,“而”之后转向“直觉的特色”的阐述,但在本句并未明确说出。结合本段后半部分可知,“凝神注视”之后,“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可见作者强调“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因此,可以提炼归纳出两个答案要点:要处理好“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关系,二者不能同时进行;要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中的意义。5段中“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句,则运用假设复句和否定句式强调了“独立自足的意象”在“诗的境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步,比较辨别。
1.去“伪”存“真”
选项对照原文,形同实异是“伪”;选项对照题干,切合题意为“真”;明辨细微差别,精读去“伪”存“真”。
例如,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题: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在篇章语境中赋予了特定内涵的词语或短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概念“变形”还原到原文的具体语境中,对照比较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内容是否一致。B项是由原文第1段“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一句整合转述而来,“有时”替换为“偶然”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符合原文意思;而将“由于”一词挪到“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之前,由此得出结论“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实属强加因果,表述形式接近,内容天壤之别。
又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6题: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外,也是出于诗歌韵律的需要。
本题题干中有明确的指令性信息“符合原文意思”,故本题要把功夫下在选项与原文的比较上,即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有没有本质上的不同。A项“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原文意为“合用卫青、李广之事”, 选项曲解文意;B项“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而原文只说“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选项过于绝对;C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原文是“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选项强加因果;D项在文末可以找到依据。
再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6题:
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本题A项虽然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拉德克利夫的观点仅仅证明了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没有证明题干所谓的“最早”这一点,因而是“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
2.辨“非”明“是”
擦亮眼睛,运用脑髓。论者观点,转述佐证,梳理分类,“是”“非”分清。
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作者在文中引述、转述的他人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异同联系,以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原文的观点和材料进行梳理归类,比较辨别,分清“是”“非”,切忌用自己的观点代替文中的观点。原文第2段“《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一句,是作者点评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欣赏态度,句中的“却”字表明《水浒》作者的态度与上文鲁迅的话形成对比,可见鲁迅的话是本文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已经有了或明或暗的提示: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综观近年课改区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广东卷、江苏卷均采用了客观题+主观题考查的形式,我们要坚决克服急于做题忽视文本的浮躁心态,彻底改变不先读懂文本就盲目随意地到文中找答案的片面做法。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读文答题的实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