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赏析文写作教学摭谈

作者:张兰  时间:2009/3/17 17:01: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174
  近年来高考诗歌赏析题越来越灵活,更注重考查考生的主观体验和真实感受,有写赏析文的倾向。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也设置了《唐宋诗词选读》,在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涵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对如何引导学生学写这类赏析文,积累了几点技巧,归纳如下:
  一.初步掌握赏析文写作“总—分—总”的一般模式。
  1.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赏析,能区分读后感、散文随笔和赏析文章。
  从学生做诗歌赏析题出现的问题来看,有的学生对赏析的认识,并不明确。为此,在讲解写作技巧之前,应该让学生对赏析有感性的认识。可以布置学生针对所学的诗歌写赏析文字,100字以上。可在批作业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写成读后感的、散文随笔的和比较标准的赏析文的作业挑选出来,然后进行讲评,可以让学生谈谈三篇文章典型的异同点在哪里,然后进行总结三者的区别。
  如读后感,就是读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感受。如读诗歌之后有哪些感受,得到哪些启示,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等。在行文中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文末一般会用论述性语句阐明自己的观点。
  散文随笔,重在一种再创造,随意性比较强,可以扣着诗歌本身而谈,也可以把诗歌只作为随笔的一个引子,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更注重其文学性,语言的优美等。
  赏析文,要紧扣原诗文内容,分析其思想、情感,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阐述其艺术价值,行文以议论为主,可以从整体上赏析,也可以选取文章最具特色的角度来谈,融合自己的感受最后得出结论。
  2.向学生讲解赏析写作的一般模式。
  可以印发一些课本上诗词的优秀赏析范文,并给学生讲解赏析文的一般模式。如可选《唐宋诗词选读》中《春夜别友人》《望月怀远》《送友人》等篇目,印发《唐诗鉴赏词典》中的这些篇目的赏析文,让学生了解到赏析一般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且基本是按照知人论世法、全诗概说、诗联赏评、情感体味,主旨探求和诗风评价的程序来写的。然后请学生挑选课本上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布置作业。
  二.进一步使赏析文准确饱满及细腻化的几个小技巧。
  先评价赏析文作业,引出新课,教师可讲授赏析诗词的几个小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在所学诗歌中找寻与教师指导技巧类似的诗句,进行品赏,可运用诵读涵泳,进行美点探寻,再揣摩妙点,进行品赏。
  (一)评析赏析文作业。
  请你选择所学诗歌中的最喜欢的一首,按照赏析文的一般模式进行赏析。(300字左右)(略)
  (二)讲授赏析小技巧。(教师最好还是以课本所学诗歌为例子,既容易理解又省时间,不失是个好办法)
  1.换字法。
  (教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渡”字换成“遍”字如何?“渡”字有何妙处?
  [明确]  此联写物候新。清晨太阳从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江南梅花开放,杨柳抽出新绿,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为什么“渡”比“遍”好呢?先可以字面解释,再比较异同。
  “遍”是遍布、满的意思;“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梅柳当作有生命的能移动的物体,作者的故乡在初春正月尚是残冻未消,而故乡的梅柳等花木渡过了长江之后似乎也染上了江南春的光华与水色,梅花缤纷,柳叶飘飘,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怎么不叫诗人惊新呢?“渡”字的动态感、拟人效果以及联想到故乡的风物功能是“遍”字所没有的。
  (教师)此类字有何特点?请学生在所学过的十几首诗歌中,找寻有哪些诗句有这样的特点,请用换字法进行赏析。
  [明确]此类字的特点: 1、词性有所改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2、运用了拟人手法;
  3、比较新颖,独特,更有表现力;
  4、有想象、联想功能
  律诗尤其讲究锤炼语言,炼字炼句,避俗就新,体现诗歌语言的原创性。
  (学生分组讨论探寻,南北两大组展开竞赛)
  学生活动:“昨夜微霜初渡河”中的“渡”字换成“过”比较;《送魏万之京》
  “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字换为“升”字比较;《春江花月夜》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换为“等”字;
  “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徘徊”换为“移动”词;
  “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换“升” 《望月怀远》
  “月涌大江流”中的“涌”字换为“照”字比较  《旅夜书怀》
  2.填补法。
  (教师):《滕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天际流”,最后一句没有直接抒发感慨而是以景作结,含蓄而韵味悠长,尝试把其中诗人想表达的感慨填补出来。
  [明确]昔日宴会,豪华繁盛,宾客众多,歌舞美妙;如今盛宴难再,烟消云散,画栋珠帘只有云雨与之为伴,寂寞凄凉,建造楼阁的滕王也已死去,徒有滕王阁栏杆外的长江不停地流淌,无穷无尽,永恒的存在着。俯仰之间,繁华已尽,怎不令人兴发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慨呢?
  (教师)此类诗句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所学过的十几首诗歌中,找寻有哪些诗句有这样的特点,请用填补法进行赏析。
  [明确]一般以景作结,意味含蓄而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学生活动研讨)
  如《送友人》中的“萧萧班马鸣”(挥手是分别的动作,内心的感受如何呢?没直接写,而是将自己的情意赋予在马的鸣叫声中来传达,班马,即离群的马,诗人与友人在马上分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也似乎懂得了主人的情意,不舍得与同伴分别,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烘托出了与友人真挚缱绻的情谊。)
  3.联想法。
  (教师):《送魏万之京》“昨夜微霜初渡河”“微霜”即为秋色,秋色渡过黄河,到河的南岸去了,你从此处的妙用联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李颀《古塞下曲》“春色渡河阳”(可以看出诗人喜欢把抽象的节侯形象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的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之神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
  这种构思在初唐诗人杜审言的诗句中就有,“梅柳渡江春”,用以形容春天的脚步。
  其好友王昌龄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的句子。
  联想法作用:无论纵观横比,都可以找到“微霜”渡河的证据,使自己的赏析有了依据,并且使赏析的内涵更加丰厚,饱满;有的还可以赏出优劣,判出高下,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如赏析“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时,可以联想起“海上生明月(《望月怀远》)”中的“生”字;“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中的“生”字等。如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徘徊”时,可以联想《月下独酌》中“我歌月徘徊”,《赤壁赋》中“月徘徊于东山之上”等。
  4.还原法。
  (教师):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歌贵在凝练,且有跳跃的特点,诗歌欣赏就是要把凝练的高度浓缩了的精华,将其“泡”开,还原到原先的状态。
  如《山居秋暝》一诗,引导学生开放五官,驱驰联想,展开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体会“空”,“静”之美。
  [明确]一个“空”字领起,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秋雨过后,山林一色,水气弥漫在空明而静谧的山谷中,空气清新扑鼻,令人心灵也宁静清爽起来。
  视觉的感受之后,伴随的是听觉感受。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功能。“明月松间照”是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班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暗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叫人想象一个人坐在山林中,听潺潺水声,抚一架琴,独自享受月亮的无限关怀。
  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船荡波而过……一副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小结)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梦中游历天姥山的神奇的景色,可以使用还原法进行赏析。写景的诗歌大多可以运用此法进行鉴赏。
  教师可引入课外新诗,一起理解新诗后,请学生运用所学小技巧来赏析诗歌,教师展示下水赏析文章,进行真切体会。
  (三)给学生介绍诗词中运用的常见表现手法及意象,品赏技巧美,意象美等。
  1.介绍常见表现手法和意象,学习常见鉴赏术语。
  进行诗词鉴赏,必须要借助鉴赏术语,术语是鉴赏的必要材料。适当运用术语有助于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显示出鉴赏者的鉴赏素养。熟记术语并且在表达的时候,也要讲究文采。在行文时既要用最简洁、能体现思维的深刻的、展现语言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又要运用鲜活词语,选用灵活的句式达到语句清丽,妙语连珠的境界。
  比如行文构思的常见术语: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层层递近,欲扬先抑等。逐渐熟悉并能分析诗词的一般表现手法,品赏技巧美、意象美、情感美、风格美。
  2.鼓励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
  挑选比较容易理解的诗歌进行巩固练习,先理解诗歌,然后进行赏析文写作训练,鼓励学生选择新颖而小巧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赏读,鼓励有所创新,读出自己,赏出味道。教师也可以展示优秀赏析文或下水文,进行评说。
  赏析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字词美品味、画面美欣赏、思路分析、手法理解、情感体味、音韵感受、意境探求、特色概说、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角度。试想,我们如果从上面的这许多角度中突现一种,或撷取几种,有机组合,由面到点、由合到分地欣赏并形成文字,赏析文怎么会写不出写不好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