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点评·体验——阅读与写作一体化训练设计

作者: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李 曦  时间:2009/3/25 14:59: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67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为,中国古典诗论中的“评点”或“点评”以及“鉴赏”与注重“体验”都是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极佳手段,也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和精髓。现以故事《小中见大》为例谈一下如何将这“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实行阅读和写作一体化训练。
  例文:                     小 中 见 大
  波特小时候经常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在鲈鱼禁钓前的一天傍晚,波特和他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晕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亮升上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色美丽动人。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地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终于,波特小心翼翼地把一条正在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母亲和波特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大鱼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摁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超过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了。
  “你得把它放回去,波特。”母亲说,“妈妈!”波特哭了,“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波特仍然伤感不已。
  波特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艘鱼艇或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不可更改的。波特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后来波特成为了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他再也没能钓到很久前的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
  身感谢母亲,因为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也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
  他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以一颗博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现代家庭报》2004年2月10日)
  一、理解与分析
  坦率地讲,这个故事有很多种版本,但我每次读到它,内心总有一种潮润和温热的感觉:它仍然能成功地打动我。
  我想起了刻在康德墓碑上的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反复思考时,它们就给人灌输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这句话过去简译为“住我上者灿烂的星空,在我心者道德律令”。说法各异,但精髓是一致的。
  故事的主体简单得近乎单调乏味。波特小时候随着母亲到湖心小岛船坞前钓鱼,在鲈鱼禁钓前的这天晚上,波特像往常一样钓鱼,但这次却是一条大鱼:“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它是一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大鱼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但妈妈摁亮小电筒看了看表,“10点——超过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了”,“你得把它放回去”,“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月光下,已看不到一艘鱼艇或一个钓鱼人”,但母亲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波特只好解开大鱼嘴上的钓钩,把它放回湖里。
  故事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波特在自然的湖里确实是没有再钓到过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鱼,但在社会和现实的“湖”里却钓着了那夜那样大的“鲈鱼”。波特长大后成为了纽约市有成就的一个建筑师,“事业上成绩斐然”就是波特生活中最大最漂亮的“鲈鱼”,是“一颗博爱之心”,是“诚实”、“守法”、“勤奋”的品德,更是“他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的水晶般的心
  灵所致。
  那条曾经令波特狂喜不已而又伤感不已的“鲈鱼”,实际上有着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是月光下最大最漂亮的鲈鱼,也是人生硕果或事业成就辉煌的象征,更是一种召唤,一种富有人文色彩和道德感召力的期待和召唤:人啊,只有守信、真诚、博爱、守法,才会有所获。“钓鱼”和“鲈鱼”隐喻的内涵和童话般的手法让我们有了“共鸣”和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钓胜于鱼”,我们有时还真需要一种世俗的“目的”之外的纯净心灵和达观态度。就像读书是为了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一样,我们不妨将“钓”的过程再“细化”和品味一番,“自然垂钓”这种感受是远胜于“鱼”的本身的。
  “诚实”、“守法”、“勤奋”、“博爱”,这才是钓来“鲈鱼”的真正原因所在。诚然,真正有价值的是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克己”、“复礼”。
  “自制”而恪守道德律条;自身修养,贵在慎独;自处行事,贵在有所敬畏。《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
  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而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慎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独处而慎重,方显为人品德。
  人生来就会碰到类似这种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般的诱惑,这种“诱惑”本质就是“利益召唤”,而战胜这种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诱惑”,“人在侧却如众目睽睽”大概就是这则话题的真正寓意吧,从这一点上说,“语近而遥深”的评价并不过分。
  二、赏鉴与点评
  《小中见大》这篇故事可谓“婉曲有致”。
  1.富有情蕴的景物渲染
  “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晕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亮升上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色美丽动人。”亮丽清新的自然环境和纯净如水的内心世界是那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试想一下,那泛着金黄色的“落日余晕”,那“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那“升上天”的皎洁的月亮,那“粼粼水波”的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高贵而纯洁的内心与静美纯净的自然山水是如此和谐地相融。这种描写的渲染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向读者暗示了人物美丽的内心世界。“一次次”、“一圈圈”、“余晕”、“波纹”,这些富有暗示和隐喻性的景物描写与文章基调浑然一体。
  2.文脉婉曲有致
  文章虽然短小,但行文也是“一篇之中三致意”,前呼后应,脉络分明。如文章始终以对钓到大鲈鱼的态度为线索来行文,可以说是有三起三伏。一起者,波特钓到了漂亮的大鲈鱼;二起者,波特以充满期望的目光希望母亲能够“高抬贵手”,因为“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三起者,波特终于成为纽约的一个有成就的建筑师,钓到了真正的“大鱼”。一伏者,因为超过了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母亲让波特将漂亮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你得把它放回去”,波特哭了而且很伤感;二伏者,当波特向湖里四下望去不见一只小船的时候,想再次向母亲求情,母亲平时温和慈祥,现在却变得十分坚决的脸色告诉了波特,决定是不可更改的,波特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三伏者,“他再也没能钓到很久前的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了。三起三伏
  之后,才讲的是作者的感悟。这样写来,可谓婉曲有致。文章虽然不足六百字.但“经营”的却是张弛有度,起伏有致,隐然有一波三折之效。
  三、提炼话题
  《小中见大》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再没有这样大的鱼”那样的诱惑,抵制这种诱惑的最好方法就是“慎独”,有自持心。人有自持心才能够有方正之心,有方正之心才会有所忌惮,有所内敛,有所敬畏。康德的墓志铭
  的真谛也是敬畏。无欲则刚,是由于“有容乃大”,这“有容”就是“矜持”,有品节,有道义,有高尚。“慎独”源于“敬畏”。请以“慎独”、“敬畏”或“抵制诱惑”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立意、文体自定。
  规则的美丽  吴志翔                                      
  那是一个傍晚,我们乘着一辆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往南端的菲律普岛赶。菲律普岛是澳洲著名的企鹅岛,我们去那儿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从车子上的收音机里,我们知道这个岛上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摩托车赛。司机和导游是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根据估计,在我们到达企鹅岛前一个小时,这场大规模的比赛就会结束。根据我们的经验,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成千上万辆汽车向墨尔本方向开,因为这条路只有两个车道,我们都担心塞车,而真正看企鹅美景的时间只不过短短半小时,如果因为塞车而耽误了时间,我们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司机加快了车速,虽然时间正值傍晚,夕阳如血,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宽阔的海天之间,云彩无比迷人,可我们都没有心情欣赏或下车拍照。只是担心着一个问题,会不会塞车?会不会与美丽的企鹅失之交臂?
  担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离企鹅岛还有60公里时,对面蜂拥而来的车流、有汽车,还有无数的摩托车。那可是一些特别爱炫耀自己车技的摩托车迷啊!他们戴着钢盔,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此时此际,目力所及,由北向南开的车子只有我们这一辆,可是由南向北开的车辆何止千辆!我们都紧张地盯着所有从对面来的车辆。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流畅。
  我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车子越过中线。
  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
  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洲的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这种“失衡”的图景在视觉上似乎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可是我却渐渐地受到了一种感动,我多么希望同样的场景尽早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夜幕降临了,所有的车都打开了车灯,看着来自对面一侧流动的灯光,我必须说,那是我生平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它给我留下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如愿看到的场景——暮色之中,可爱的、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从海浪里浮现出来,然后摇摇摆摆地踏上沙滩,一路追逐着回到沙丘巢穴——还要深刻。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制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中国青年》2004年第4期)
  [点评]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作者在前往菲律普岛观赏企鹅归巢美景的途中路遇大型摩托车赛事结束后回返的车流。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一个聪明人试
  图去破坏秩序,尽管这里没有警察没有监视器。仍然是“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车子越过中线”,而且,“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作者认为,这是最美丽的景观之一,甚至胜过“暮色之中,可爱的、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从海浪里浮现出来,然后摇摇摆摆地踏上沙滩,一路追逐着回到沙丘巢穴”的美景。因为这是“规则之美”、“制度之美”、“人性之美”。
  是的,正是高贵的自持力、可贵的“慎独”意识、对规则和制度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才使得这景象感动人心。
  美国有句名言:小说的极致是故事。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挖掘这种故事的潜能。将“读”“写”“思”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富有感召力的操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倾诉欲望一定会被大大激活。
  这种方法值得一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