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意象,写形象——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策略

作者:山西省祁县中学 张永生  时间:2009/3/14 6:34: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47
  【设计理念】    
  一、从整体建构的教学理念出发,把阅读和写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先读后写,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的办法,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意象是诗歌传情达意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意象寄寓了变化万千的情感,是理解诗歌最便捷的突破口。从某种程度上讲,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便理解了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征。     
  三、一般说来,诗歌意象的呈现方式可分为两种:单一意象和多重意象。大多数诗歌属于多重意象,仔细研读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中文本《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忆菊》等诗歌,总结出它们都是多重意象的诗歌,让学生从中发现多重意象生成的一些特点。     
  四、让学生主动获得对诗歌多重意象生成特点的认识,再尝试从意象生成角度进行形象化写作训练,这是叩开形象化写作大门的一条捷径。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归纳教材诗歌意象的特点。 
  (一)、学生阅读教材诗篇,思考诗歌多重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意象生成的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多重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教材中获取意象生成的创作经验。     
  预设特点:1、种属关系:闻一多《忆菊》从菊花的颜色种类、形状种类展开联想,铺排了大量诗歌意象。     
  2、修辞关系: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运用几组并列的比喻意象来结构全诗的,如第一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 舒婷在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所使用的正是这样的比喻手法。她从“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这些看来毫不关联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破旧、古老、艰难、苦痛等等,使之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象地描绘出祖国过去悲惨的命运;而后,诗人又以“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线”、“绯红的黎明”等来比喻和描绘新生的祖国,构成一副极壮美的图景。 
  3、对比关系:《忆菊》将蔷薇和紫罗兰相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如:“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啊!四千年的华胄的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菊花却历史悠久、品格高雅、气质俊逸,是其他沉浸在现代物欲中的西方文明都难以比拟的。至此,菊花的意义又进一步上升了,成为了民族文化的整体精神的代表。菊花与蔷薇、紫萝兰的比较,当然也就是中西两大文化的比较。诗人对菊花的追忆和描绘都显然包含了对人的情感,他是在描写菊花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渗入了对故乡人的印象,这样才顺理成章地将自然美引向了人文的美。 
  二、选择意象——掌握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 
  学习任务设计: 
  (一)朗读闻一多的《忆菊》片段:“啊!东方的花,骚人逸士的花啊!那东方的诗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灵魂的化身罢?那祖国的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的吉辰吗?” 
  (二)让学生回忆补充介绍过的四首古代咏菊诗,并找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句最喜爱的诗。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冬景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 
  (三) 朗读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 
  (四)归纳诗歌意象生成的一般特点:抽象——具体;形象——象征性。 
  三、形象化写作训练 
  (一)一个意象,多个形象。 
  (二)多个意象,一个形象。 
  任务达成步骤:  
  1、思考酝酿阶段:寻找封存在视网膜深处的植物;睁开智慧的眼睛,重新审视它的意蕴和价值。 
  2、意象生成阶段:展开想像的翅膀,选择合适的意象和角度进行形象化写作。 
  3、点评修改阶段: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修改作品。 
  三、交流朗读——尝试形象化写作的乐趣 
  四、课外延伸——将兴趣延伸到课堂以外 
  附:板书设计: 
  悟意象,写形象 
  多重意象的关系——对比关系;修辞关系 
  意象生成的特点——抽象——具体;形象——象征 
  形象化写作训练——一个意象,多个形象; 
  多个意象,一个形象。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张妍 于04-21 13:32发表评论: 第1楼
  • 张老师,我是张妍,搜到了您的一篇文章,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的留言,我们没有您的联系方式,164班qq群号码:3866177,希望您能加入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