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理论之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09/4/16 16:51: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1
一、改变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的转变,使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把“对话”变成“问话”。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自”的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培增”。
二、有活动却没体验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夸大理念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因而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随意的、扶浅的。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课堂上学生一会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是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对话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视有机结合起来。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计划具有重要、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训练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第二、问题的困难要适当;问题难度的设置应当有一个比较易到较难,从简单到综合的渐进的过程;第三、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经常训练学生从各个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是有好处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对问题进行灵活的、有效的表征经验;第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分析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的激活、模式识别、辨别与分化的过程,它能促进对陈述性知识的精加工,又能促进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条件和熟练识别。
四、课后必须反思
第一位老师每天都在上课,反思是必须的,反思每节课所授的内容、方法、学生接受情况,寻找更好的、易学生接受的方法,只有反思,才能进步。
五、“情”与“趣”的激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就思想政治而言,由于它的专业性的特征,给教学语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情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之一。要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结晶,并使其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热情,教师本身有兴奋情绪,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工具,才能吸引学生。
我们在备课时,就需要理性地分析:在哪里设置激发学生情感的“点”,一般而言,这个点的选择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我们对每一节课的设计中,就要明确这一节课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节课的灵魂,与传授的知识相比较,这一点显示得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教不完的,知识还有遗忘,但感情不容易遗忘。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深入挖掘教材,挖掘出这样的“点”。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的书籍,教师要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