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不要和学生“躲猫猫”
作者:中国教师报 时间:2009/4/30 11:55:53 来源:渭洛游子转发 人气:554
文中介绍说,陕西省2008年中考命题组成员某老师,在一次讲座中以亲身体会谈到中考语文“命题难”。难在哪儿呢?据说困难无处不在,有点狗咬刺猬的状态。笔者与陕西相隔甚远,无缘到西安现场聆听某老师的金玉良言,为避免漏传误传,笔者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报纸中摘出几点某老师的“难处来”。某老师说文言文命题难,因为课改前文言文考课内的,题目好命;课改后,要求出课外的,课内的一概不准出,而课外的既不能重复前几年的,也不能重复外省市的。因为这些题目难免被一些老师学生练过了,对没有练习过的老师学生而言就不公平了。某老师讲到古诗词鉴赏的命题时,说所选古诗词一般是课外,不出名诗人的作品,而且宋代的作品只出宋诗而绝不出宋词。因为宋词或者名家的作品大多学生会练习到,这对没练到的学生又不公平了。某老师在讲到古诗文积累时,称命题不考查名句,因为那样的话学生学习时就会只记名句,不记全篇。
看到这篇文章,一方面感到可笑,笑命题老师的自寻烦恼;一方面感到可怕,可怕于我们的命题组专家手持指挥棒,随意挥舞。
先谈谈可笑。某老师好像是在与学生“躲猫猫”,简言之,学生练习过的不考,教学中的重点不考:
文言文不考课内的,不考本省前几年出过的,也不考外省出过的,这是一躲;古诗鉴赏不出宋词,不出名家的,这是二躲;古诗背诵不考名句,这是三躲。当然,制一份中考语文卷远远不止这“三躲”,某老师真是煞费苦心啊,确实难为他了!我们不妨按某老师的逻辑倒推一下:文言文不考本省前几年出过的,也不考外省出过的,平时教学时这些内容可以不练习了;古诗鉴赏不考名家的,专出不出名的,名家的可以不练习了;古诗背诵不考名句,专考非名句,名句可以不背了。作为刚刚接触古诗文的初中生,他们就是要从名家名篇名句中来初步掌握中国传统古诗文的精华,感悟它们的魅力,怎么一个所谓的“公平”就使得命题老师们把这些名篇名家名句给生生地扼杀了呢?
按某老师的“公平理论”,我们只有让学生都在家里呆着,啥也不学,到时候直接上考场,那才是真正的公平呢!说到公平,其实途径不少,笔者以为可以从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上入手来彰显教育的公平;也可以把命题权下放,各地市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地市教学实际来命题,我们离公平也会更近一步;还有一种,如果就选课内的文段不就可以体现“公平”了吗?最根本的,如果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命题,那才是最大的公平。
我觉得最可笑的是,某老师说“古诗鉴赏不出宋词,不出名家的,因为这些大多数学生练习过了”。我想,初中生能将课外那么多宋词,那么多名家诗篇都掌握了,他们的古诗文鉴赏水平该是多么高啊,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然而某老师竟然很害怕这件事,竟然要躲得远远的,要引导学生不要去读这些课外的名家名篇。
再说说可怕。我以为某老师的命题思想对指导教学是十分有害的。某老师的讲话是在中考复习备考会上所作的“专题讲座”,但是它的影响远远不局限于中考复习备考。关于文言文和古诗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标中只是对学生的能力作了要求,而且对文言文的要求并不高,然而某老师竟然对选什么的材料挖空心思,生怕学生见过这些材料的面。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呢,还是故意为难学生?
对于文言文,课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试问某老师,您所选的是浅易文言文吗?《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某老师是否出了难题、怪题和繁琐机械的题,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肯定他是热衷于出“偏题”的。其实,课标和考纲中都没有规定必须考课外文言文和古文鉴赏,陕西省大约是作了硬性规定的,这个规定也许只与应试有关,和素质教育并没有多大关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