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70字。
《过秦论》教学设计
彭爱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背诵文章的第3、4两段;
2、掌握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对比的运用;
3、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4、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和解决方法:
1、课文较长,如何快速背诵文章是一个难点;
2、如何分析评价文章的写作目的,体会贾谊的关心百姓社稷的心肠;
3、通过朗诵、理清思路、介绍背景等方法解读本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下面两首诗,结合贾谊的生平资料,说说各写了什么事及李商隐和毛泽东对贾谊的死持何观点。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贾谊的盛年而逝,一方面固然由于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想不开。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苏东坡就曾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见苏轼“贾谊论”一文)。同时也可以说明,贾谊的才,是文学之才,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显然还是不够成熟的。他的《过秦论》,也是文学家所写的政论文,富有汉赋的气势、笔法。
贾谊有如此才能,应是汉室的大幸啊。可贾谊命运又如何呢?汉室的命运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
二、解题
1、学生自读贾谊的生平材料,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2、过:指出……的过错,作动词;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表明本文是一篇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