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文中学会公民发声
作者:廖保平 时间:2009/6/12 0:29:07 来源:yongheng64转发 人气:282
当然也还有一些虚而空的题目,但总体来说,更接近现实生活,再接近社会热点,高考作文已经从过去重“诗意”慢慢转变为重现实,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批批与世隔绝,不识人间烟火的人,不是培养一些只与天人语不务实际的人。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夸夸其谈于高蹈的不着边际的理想,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不闻不问;不愿意看到一个学生面对实现问题两眼茫然,无从分析,提不出半点解决的办法。那样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书呆子,生活在现实中的“真空人”。
这不是我们的考试中的好传统,纵然是为人们诟病的科举考试,也不是这种搞法。我在网上有幸看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的试题,第一场考史论5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5篇史论涉及藩镇,平戎,举贤,变法,以夷制夷,讲的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无不是要紧扣当前的时势,要以古论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对答的。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其中有这样的题目:“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样的题目里涉及的话题是当时的热门国际话题,就如同现在的高考题目中涉及“金融风暴”、“兽首拍卖”,都是“热点话题”,需要考生平时关注时事,并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关系的思考能力,否则就很难回答得上来。
高考语文也是一根“指挥棒”,语文考试这个指挥棒鼓励人人去做文学家,把作文考试当文学比赛之一种,让学生沉迷于文学的诗意当中,那是很狭隘的搞法。毕竟,并非每个人以后都要从文,也不是人人都要做作文的高手,更多的人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无论他从事哪一种工作,无论他的写作水平如何(如果水平更高更好),他都应该关心社会,学会自由表达自己对政治、社会、时事的看法,在每个人的自由表达中力促社会进步。
这才是回归读书传统中好的一方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说,读书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对社会不闻不问,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而是要胸怀天下,放眼社会,为弱者而呼,为不平而鸣。
这样说并不是为过去的科举考试唱赞歌,科举的目的无非是让“天下人才尽入我彀中矣”。现在的中国教育不是要培养“货于帝王家”的书呆子,而是培养大批的公民,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公民而非臣民,强国富民要靠公民。但依据我多年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我认为中国最缺少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人的教育,如何培养合格公民,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中的短板,现在应该是补这短板的时候了。
培养自由独立的公民,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高考作文虽然只是一次作文考试,也理应在培养公民上尽到责任。当教育以培养公民为目的,当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能够以公民身份发声时,我们离公民社会也就越来越近了,中国就越来越有希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