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也应体现价值观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21 7:28:17 来源:付增春 转发 人气:1551
看来价值是写作和阅读最应关注的重点,没有价值也就失去了写和读的必要。
1993年,一本名叫《文化苦旅》的散文集在文化市场上悄然出现,一开始人们带着一种惯有的消遣心理去看待它,懒洋洋地从书架上抽出来,漫不经心地翻上几页。然而这一翻就再也没合上,这一翻也翻开了中国大文化散文的历史。《文化苦旅》的流行恰恰证明了读者对文章价值的渴望及认可。作者余秋雨正是把祖国山水、民族情感、华夏文化三者交融,视文化为民族灵魂,又把民族情感付于山水之上。这种人文山水正是我们文章中所匮乏的。由此可见,读者对余秋雨散文的认可也恰恰验证了作品中语言、内容及思想的完美结合。
在高考中文章价值体现地非常明显,那些语言优美生动,内容充实丰富,见解独特新颖的作文总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打分上也慷慨至极,应该说这几年的满分作文都离不开价值的范畴。
应试作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因为语言最容易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诗意灵魂的语言也最容易征服阅卷老师。比如:
凌云壮志中夹杂了儿女情长,就好像总也难逃西楚霸王的悲剧,四面的楚歌仍时时在历史深处回响;纯粹的情感中掺拌世俗实务的因素,终将使美珍碧玉粉身碎骨,坠入泥淖,终难掩那“原应叹息”之声。水,难与火同行……
可是,沉睡多年的智慧偏要在水深火热中诞生。在火热的情感中锤炼,在静如冰水般的理智中复苏。浴火后,它获得了爱与美的涅槃,情与理的新生。(满分作文《与你同行》)
这段文字中,项羽与《红楼梦》中众女子人生际遇的例子写得典雅生动。“理智复苏”那一段文字以“凤凰”比喻“理智”;使语言极具张力,“火”、“浴火”、“涅槃”这些典雅的形象,再现了“凤凰涅槃”的过程。难怪阅卷老师读罢,拍案叫好,写了个大大的60分。
又如《学会历史般的旁观》一文: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里,蜂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头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有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有他,哪来的卫青挥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上文深刻独到的剖析,借助形象的比喻,精辟而不失灵动,深邃而满含情愫,实属高考佳作。
对考试作文而言,文采就是一件华丽的外衣,它能掩盖内容的空虚和思想的贫乏,我们不提倡只要形式不要内容的文章,但用词独特准确,语言富于诗意准确而新鲜的内容的确作用非凡。
绚丽多姿的文采往往和文化底蕴相连,而文化内容的厚重又是内容价值的范围,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文化底蕴,在应试作文中的体现。
文化底蕴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符合高考的选材标准。文章处处散发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定然富有文化品味和艺术价值。试想,这样的文章能不得满分吗?例如:
同是长空中的月,老杜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酌,举杯相邀,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慰籍;王维别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纳兰性德与众不同的见解让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可是诗人加里•夸斯德的描写更是匠心独运:“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点,正在午夜,从船上看,满,月,正在中天。……”
乍一看,本文或许有“掉书袋”之嫌,但掩卷沉思,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化功底及高超的组材技巧。又如:
汉成帝宠幸越氏姊妹,迷于儿女私情,溺于声色之娱,难以明断国事,遂至天怒人怨。200年汉室之基,一朝为王莽所篡。牛顿,这位名震寰宇的物理世擘,却在晚年为宗教情感纠缠,作出“上帝用拳头一击而运动了地球”的荒谬判断;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贸然出兵,落得个营烧八百里,含恨白帝城的可悲结局,只能带着兴复汉室的遗志托孤于丞相,深可痛哉!
上文内容充实,且多用整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在作文训练中经常讲增加作文文化底蕴,就是增加文章的内容价值。它的办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历史典故的重新认识或探究,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事迹评说,外国文化陈说,外国名人事迹陈说,外国文艺经典作品引述,中国古代诗词引用化用,中外名人名言,中外逸事传说,中外艺术理论、哲学、伦理、心理学、自然科学常识等的分析列举……以上只是应试中的方法而实际上没有读书积累,任何方法都不起作用。
最后分析一下怎样使作文充满理性的思辨色彩,它在价值上等同于思想价值。
文章要写得深刻,必须通过纷繁芜杂、色彩斑斓的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优秀考试作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
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去了茶叶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的探知亦如此。
看来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应该有着“峰回路转”的惊喜,“留连忘返”的蕴蓄,“一气呵成”的畅快。如果一篇文章单调呆板,了无新意,浅陋苍白,幼稚粗糙,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价值在考试作文中的作用,而这种价值的体现是由平时训练积累而成的,下面我提几点浅陋的建议,以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
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工作中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提不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法。没有发现,也就没有必要去写与之相关的文章。
在美国NBA,“飞人”乔丹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他那超人的技术,精准的投篮,超强的组织能力以及无人能及的领袖霸气常常令对手不寒而栗,俯首称臣。然而一些NBA教练却发现乔丹的表现过于抢眼时,他的球队就到输球的时候了。这是因为篮球比赛是一项团体运动,而个人能力的过分展现就会使其他队员产生依赖性,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致使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整场比赛失败。这种发现是有价值的,以此写出的研究性报告或文章也一定具有可读性。
我校一名学生去学校小卖部买东西时发现干电池卖得非常快,就询问每月的进货量,结果数字令人吃惊。他马上意识到学校是电池污染的重要源头。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查,写出了一篇关于废电池污染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校刊上发表,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凡响。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那么怎样拥有一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习惯。长期的观察积累会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它能敏锐的捕捉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发现暗藏其中的奥秘。
50年代李四光在大连疗养期间,有一天跑过马栏河桥时,偶然发现一座形状奇特的山峰。他立刻登上山顶观察全貌,发现道道山梁和条条沟谷相间,环抱着中心高地,就像荷花花瓣拥着莲蓬一样。他经过多次详细观察,深入研究,终于弄清了这是一次地壳旋转运动造成的一种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于是命名为“莲花状结构”。
角度独特的分析思路或观察角度往往会使研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其次要注意转换角度,灵活而又富于联想。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是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一“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率。思路的转变对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的学习和作文训练更会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要亲身体验并积累详实的材料。
《汉书》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接网。”列宁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毛泽东也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体验很重要。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游淮阴,他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他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他听取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他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门……可以说司马迁因为青年时有了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能著出不朽的史书。
在国外也有这样一位作家。1902年,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来了一流浪汉。他自称是流浪的美国水手。从他的谈吐、摇摇晃晃的姿势和一身破烂的衣服看,人们断定他确实是个穷水手。这个热情的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族和难民收容所,他和难民一起排队领面包,同流浪汉们一起躺在街市和公园里,不停地和人们聊天。人们都很喜欢这个水手,乐于把心里话告诉他。到了晚上,这个水手就躲到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把他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3个月后,这个水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回到了美国。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出版了。它十分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英国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这本书震动了世界。它的作者就是早年当过水手的大名鼎鼎的作家杰克•伦敦。
以上可以看出亲身体验是文章真实可信的基础。但注重生活的体验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如果说体验是走向真实,那么积累是走向本质。
俄国画家列宾为画好《涅尔河边的普希金》,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历史书籍和普希金的诗文,进行了长时间的构思,画了数百张草图。在各种草图上,列宾根据他的设想描绘了在各种背景下的各种姿态和神情下的普希金:有在涅瓦河边兴致勃勃地漫步的普希金;在涅瓦河边农舍里跟老农促膝谈心的普希金……为了确立和深化主题,列宾反复修改草图,前后花了20年的时间。
第三要坚持练笔,勤于修改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蒋昕捷之所以能用如此流畅的古白话语言写出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在于他读了三四十遍《三国演义》,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在于他每天坚持用古白话文写日记、周记。
坚持练笔是写文章的基础,这是能力培养的前提,而文章写完后要反复修改,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文理俱佳。古人云:“文不厌改”,现代人讲:“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海明威的文章经常改的面目全非,这些都证明文章的修改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只要善于引导一定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