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高考作文

作者:叶剑辉  时间:2009/7/3 22:48: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9
  今天看新闻,说今年高考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用甲骨文写作文,结果得了6分。他的老师很为他愤愤不平,按照常例是抨击中国的高考制度,再按照常例是希望有大学破格录取云云。那作文因为没有印刷版,媒体上大抵是看不到了,因此文艺批评自然绝没有写出来的可能。就字而言,我是佩服那位学生的。因为我自己罢,不必说甲骨文,即便小篆,也时时要去翻字书才能知道怎么写。能写800字的文章,至少要背下3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这个本事由不得不佩服。或者有人以为这个学生存心不良,借此机会制造舆论关注的由头,来达到出名的目的。但今天的中国散落在民间的才子学人,既无唐人的拜帖,又无明清的学派,扬名于天下以一展胸中报复的机会着实很少。倘若这学生果真对文字学研究有术,借机扬名,实在也不必苛责。毕竟比起那些胸无点墨,只凭着胸前胯下横扫天下的名人而言,他的可取之处更多。
  我所以有兴趣看那新闻,是心里也在诧异。我高考的时候,作文也是6分,和那位学生得分一样。作文的命题与要求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仿着韩愈的古文,写了一篇散文。那文章在我大学第一年办的杂志里登过,可惜现在找不到了。那时C君怪我,说我不肯好好写,错过了扬名的机会。因为他早就在福州约好了一批朋友,等高考满分作文一宣布,立刻对我大肆吹捧一番。他们那时竟全想当然的以为,满分作文一定是我了。不料左等右等,始终在报上载的满分作文里找不到我。一直到社会按照惯例对高考失去了热情,C君着急起来,自己去找我的卷子来看,才发现只评了6分。我一直很抱歉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但我那作文写的是很认真的,并非不好好写才得低分。不过那时少年脾气,有些想要标新立异,倒是真实的。总觉得白话文做不出文采和学问,非得古文。桐城派的尚且嫌不够古典,非韩愈不可,到最后只换到家严连续几天见我就叹气,别无所得。
  还有一篇是满分的作文,是一首《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诗。那诗我读过了,就文艺而言,确实难登大雅之堂。徐晋如写文章逐句点评,虽有刻薄之处,大抵上也确实把毛病指了出来。我以为这篇作文确实不该判满分,給一半的分数也就差不多了。
  徐先生说給这作文满分的判卷老师都该下岗,因为:“阅卷老师们大概不但没有读我的《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本书第一版原名《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连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这样的入门级工具书也懒得翻一下,这才有大无畏的勇气,以萧艾为芳草。”这就让我很不满意了。虽然我一贯知道,徐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凡有什么文艺理论要引用,照例要说:“见拙作《缀石轩诗话》”,以至于他的文章多读几篇,几乎要误会那诗话是百科全书。但所谓《缀石轩诗话》我读过,陈腔滥调,毫无新意,实在没什么值得这样宣扬的。他这话里的意思,显然是阅卷老师全该读他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这才是有品位的;好歹也读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吧?那个虽然比不上他的《教程》。但他们居然都每读,实在该抓来打屁股。
  我确实有些被恶心到的感觉。
  这位徐先生本质上和余秋雨大师没什么区别,伎俩也是差不多的。余大师喜欢把自己和全中国人等同起来,总说侮辱他就是侮辱中国人。徐先生则喜欢把自己和儒家等同起来,总说天底下只配他来说儒学。但实际呢?余大师的散文无可否认的好,徐先生的近体诗也作得四平八稳。可两位的水准,都不足以支持他们的自负。即以徐先生点评那首诗而言,在我看来,也还需再点评一番,才能无误。只是我没有徐先生那么有空,姑且举个例子。
  譬如徐先生嘲笑那作文的序太繁复,“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终以寡不胜众”即可,仍是白话文的语法,”“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会字与值字意複,应删”云云。殊不知载籍之中很多古人行文不避繁复的例子。例如《孟子梁惠王》:“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两个王之不王;《离娄篇》:“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三个瞽瞍底豫。按照徐先生精通的作文法,《孟子》也是狗屁不通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