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抉择,伟大的人格——在《渔父》备课中的思考

作者:东营市一中 王彬  时间:2009/10/14 16:48: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4
  《渔父》中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作品主要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来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作品中渔父主要是起了一个反衬的作用,通过二人的对话反衬出屈原对人生理想的执着。
  通过文本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洁身自好,注意品德的修养,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了个人的理想不惜以死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份执着使屈原成为了浩瀚历史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照耀着后人于迷途黑暗中找到通往远方的道路。而渔父恰恰与其相反,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老庄的道家思想,“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他提倡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随遇而安。在纷乱浑浊的社会中学会明哲保身这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智慧。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当哈姆雷特无奈的抉择人生时,在古老的东方,屈原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当自己的治国主张得不到实现,苦心设计的强国方案不被采纳,反而被小人诬陷,屈原于是看到了楚国的穷途末路,更看到了人心险恶的黑暗现实,当得知秦军已经攻破楚国郢都时,伟大的诗人、楚国蓝图的设计者于是怀着对楚国的眷恋与无奈一怒之下跳进了汨罗江。理想得不到实现,宁肯以死殉道,屈原和海子一样都是一个决绝的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古代的凡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也许都会陷入这种两难选择的二元悖论——隐忍苟活于世,还是以死殉道捍卫宝贵人格。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影响着一代代的赤子士人抉择着自己的人生,并使这种精神熔铸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魂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最亮丽的风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