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60字,共3课时,并有课时练习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江苏版]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⒊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⒈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⒉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课前准备:
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的《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他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他的宏愿与梦想,他的热情和忧患。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研习新课:
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分享他的文学成就,品味后人对他的评价。(投影)
学生齐读:⑴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