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摭谈

作者:王建军  时间:2009/10/26 21:15: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6
  语文学科较其它学科而言,因为涉及的知识点多,在复习的过程中难免陷入盲动,事倍功半。所以在复习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零九年高考纲要(目前只能依据08年的纲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应对,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依据语文学科特点,落实“感受生活”
  新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那么在复习的过种中,就必须依据其学科特点确立复习目标。其实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工具性”“人文性”作为制定复习计划的纲要,其实它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指向。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在语文教学或知识点方面,主要指音、形、义、逻、修、语。在日常教学中,文本皆涵盖了这些知识点,教学中也教师也特别关注这些知识点,作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所以在高三复习过种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自主复习,而且学生也完全可以借工具书,或者复习资料自行整理这些知识点——因为诸如音形义等内容,主要体现在识记上——以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更宽裕的时间着眼“阅读”与“作文”这两个板块,而这两个板块也正是高考语文成败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的“人文性”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在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简而言之,即“感受生活”;而“阅读”与“作文”两个板快,即是“人文性”的诠释,也是“感觉生活“的实践,所以说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必须从“感受生活”着眼。高考阅读也不外乎是从考查词义、句义、段义和文义几个角度去命题,或者是筛选信息。而诸如词义、句义等,也多是对其本义及引申义的理解,或者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什么是它的“本质”呢,简言之,即“感受”。所以说,阅读最终还是落脚在“感受生活”上。
  常言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这生活还是指“感受”;而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内核就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受”。离开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想提升作文的立意、品位只能是痴人说梦,作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墙上芦苇”。所以说,高考语文阅读、作文训练,还是要从“感受生活”落实。距离高考还有六个多月的时间,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提升学生的阅读与作文能力呢?我以为,阅读精典文章,仔细咀嚼鉴赏,读出深义,读出独到感受是出路之一。另外,最近几年的(宁夏)高考作文命题,倾向于“人文关怀”,“时势聚焦”(本信息来自宁夏高考出卷专家的预测),这就提醒考生要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诸如今年的全国卷关注了“汶川地震”,宁夏卷聚焦“人与自然”;而淅江卷更明确为“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上海卷“他们”好评如潮。据今年宁夏高考专家预测,宁夏卷现代文阅读与新材料作文依然会导向“时势聚集”,所以高三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体味生活,唯有此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如果我们翻阅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不是“聚焦时势”,就是体现“人文关怀”。
  譬如上海卷唯一的满分作文“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不仅关注到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而且关注到他们的自尊、自立与坚强,情感觉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个高三考生有如此的文字功底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虽属杰出,但到底也并非稀奇。其最为人激赏之处在于蕴含着的情感力量、人文精神乃至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东西来自哪里?我不认为它们仅仅是来自考试时的凭空想像,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建立在一贯的行为意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他并不仅仅在考试时想起了他们,他平日里一定也一直关注着他们,想着他们。正因为这样,这篇出自“90后”之手的文章才更加显现出其超越文本的价值。
  综观浙江卷的考生作文,写乡村的居多。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乡土人情、童年生活,真正写对乡村生活的思考的作文不多。然而浙江卷满分作文《感受乡村》,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包装,但是文章诗一般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更可贵的是,在考生纯净的语言之下是对乡村的深切理解,对农民命运的无限悲悯,这份理解与悲悯也因中国亘远的农耕文明而更显厚重与真实。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饱含真情,而且也彰显着今日中国繁盛表象下最本真的良心。
  宁夏卷有一篇高分作文,正是因为考生透过“母女放鸟”与“花鸟市场老板捉鸟”这一表象,聚焦经济生活中的“挖坑现象”及自然景点开发中先破坏后治理的“怪相”,最终赢得阅卷教师的好评。(本信息来自08年宁夏卷高考语文阅卷组长)
  08年新课程宁夏卷作文题的命制,继续坚持求稳、求活的思路;但材料后面不像去年有分析提示语,更注重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材料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表达难度;而且08年作文题的题意非常宽泛,考生容易感知,但较难在短时间内找准角度。同时我们发现,正是这道题开放度较大,考生容易脱离材料寓意而无限引申以至流于空泛。所以在新材料作文中,不引用材料是不可取的;全引用材料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抓住材料中能凸显寓义的句子恰当地引入文中,或引题,或做论据,这样才不至于离题。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考阅读、作文能力,必须落实“感受生活”。
  二、备战高考,既是一种能力的考查,又是一种技巧的较量。
  书写一直是语文学习的软肋,看似简单,却关乎高考语文的成败,而网上阅卷更强化了书写的重要性。据参加宁夏高考语文阅卷教师感受,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试卷的批阅。本人07年参加宁夏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的批阅,十天的批阅经历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有一笔好字是考生之大幸,也是语文之大幸。高考阅卷量之大,时间之久是一般教师无法想象的,对阅卷教师来说它就是对身心的严峻考验。整洁的字迹不但便宜阅卷教师抓住每题得分点,而且能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印象,——个中滋味想必大家都领会得出。据灵武一中田海云老师总结,他所带的班级只所以在08年高考语文中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在班级狠抓书写基本功。08年宁夏高考语文研讨会上,语文阅卷组长王凤琴教授也如是说。
  高考语文得分的技巧,不但体现在书写上,而且体现在答题上。
  其一,阅卷教师是依据得分点给分,而不是字数;所以答题是要抓点,而不是凭字数多少,况且超越了答题范围也会影响阅卷。一般情况下,三分的小题,得分点三个;四分的小题得分点四个,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应对。
  其二,论述题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譬如在答08年阅读第十八小题时,如果只是单纯例举从文中筛选的信息,即使全抓到了得分点也不能得满分。论述的时候,首先要摆出观点:我认为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然后筛选信息,例举依据,(1)……(2)……(3)……(4)……,最后是小结。只要你答题结构完整,即使得分点筛选不完整也会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况且论述题的分值都是八分。
  其三,老师在讲解高考阅读题时,重要的不是告知正确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领悟每道题设题的角度,及答题的方法、策略,症结之所在。譬如在讲解08年全国一卷《阳关古道苍凉美》一文17题,“结合文中对阳光古道的描写,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命题者想考查你对“苍凉美”这个意境的理解,也就是说要考查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告知学生,必须找准相关文段,根据题干要求,既立足文本,又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认识(即调动先前的积累:悲壮、渺茫、凄凉、宏阔……这些描写苍凉意境的词语,然后结合文中具体的信息来解答)。——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其四,常有高三学生抱怨:不知道怎么复习语文,似乎什么都是重点,可又不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找准复习目标,提高复习效率。学生只所以有这样的抱怨,与语文学科知识的庞杂有很大的关系。作为高三学生,面临六门学科的复习压力,而语文学科在复习中又是一门弱势学科,很少有学生像对待数理化英那样对待语文。所以,考生在保证语文课堂复习的情况下,课余不妨着眼最近两年各省市的高考真卷(大概有二三十套),特别是08年的高考真卷,仔细研究其命题思路,总结答题方法。在复习初、中期,暂不求快,也不求量,只求质,扎扎实实是研究各套高考真卷,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瞄准高考,恰当取舍
  09届毕业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三届(宁夏自主命题的第三年)。据宁夏高考命题专家分析,09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方式及给分标准基本延用08年的试卷样式(据说三年一变)。
  文言阅读选文依然以传记类为主。选考题中的文学类、实用类可能有所变化,新闻、报告文学要注意。据最近两年统计,选考题中,答实用类文体的考生,均分要高于答文学类考生三个分值,但据专家预测09年未必如此,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有侥幸心理,文学类也不能放弃,但要多关注报告文学,寻求答题要领。
  语音字形这两个知识点考查的可能性不大,可权衡取舍——07年、08年都没有考查字音字形;二卷中的19题熟语、20题病句是必考知识点;21题语意连贯,22题虚词这两个知识点可能要被其它的考点代替(修辞、文学常识、标点、概括信息等);23题仿句必考。(信息来自宁夏高考命题专家)
  参考以上分析,高三教师在复习中不妨灵活取舍,不要把时间耗费在不考或者是分值太小的考点,以便科学地利用时间加大阅读与作文两个板块的训练。
  以上所述多是本人一孔之见,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