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魂如水
作者:李常君 时间:2009/11/10 6:24:17 来源:陈洪艳 原创 人气:521
你看那春天的细雨,默默的,无声无息,只把希望静静地遍洒大地。你看那清晨的甘露,生命虽短暂,却用身心滋润着小草、禾苗;哪怕只一小滴,也会辉映太阳的蓬勃升起。你看那汩汩的山泉,清澈甘美,长流不息,在峰令高山仰止,在谷伴松涛和曲,催百花吐艳,染万山遍绿。你看那潺潺的小溪,微拂着岸边的嫩柳,轻抚着河底的顽石,虽历艰难曲折,却一路跳跃欢歌,无怨无悔。你看那无垠的大海,不畏大江之汹涌无羁,不嫌小河之涓涓微细,时刻敞开那宽广的胸怀,热烈拥抱百川来归。
水是什么,水是老师的魂。
你看那叮咚水滴,任它是千年顽石、万仞峭壁,硬是把它洞穿,矢志不渝。你看那浩浩江水,携千万条小溪成滚滚洪流,向着东方,倒海排山,将污浊荡涤。你看那飘飘雪花,面对肃杀的冬季,更显出洁白的本色,攀上珠穆朗玛,洒向北国大地,愈冷愈纯,愈寒愈坚,无所畏惧。
斯如老师。
漫漫星河中,只有地球闪烁着宁静的蓝色,那是因为地球上有水;只有地球披着绿装、孕育着生命,那也是因为有水。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水无处不在。辽阔的天空上有她飘浮,百分之七十的地表上有她涌荡,纵横的河道中有她奔流,广袤的大地下有她深藏,花朵、小鸟的血管内有她循环,每个生命的细胞里都有她流淌。
生命一旦离开了水,躯壳将成为木乃伊。人类一旦没有了水,历史将成为古楼兰遗址。地球一旦失去了水,整个星球将成为一片荒漠,星河中也将失去那蓝色的美丽。
老师如斯。
水,老师的本质。
师魂如水。
学 会 欣 赏
易县教研室 李常君
我们欣赏春天,春天就是美丽,鲜花烂漫,流水潺潺,蝶飞鸟鸣,鱼翔浅底,至于那沙尘暴吗:“我们一定会从源头治理。”
我们欣赏夏天,夏天就是生机,禾苗茁壮成长,山川层层叠绿,山谷禽孵兽孕,田间歌声笑语,至于那洪水、泥石流吗:“我们一定能够抵御。”
我们欣赏秋天,秋天就是绚丽,稻谷颔首漫舞,瓜果羞涩耳语,白云点头微笑,秋风阵阵报喜,至于那萧萧霜寒吗:“我们根本就没把它当作问题。”
我们欣赏冬天,冬天就是壮丽,千里银装素裹,万里冰封雪域,红梅点缀山野,青松傲然挺立,至于那零下四十度的冰冻吗:“用我们的热忱一定能够抵御。”
我们欣赏孩子,孩子就是人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建摩天大厦,可进纳米世界,至于那些恶作剧吗:“那不过是青春的萌动,个性的宣泄。”
欣赏是热爱,欣赏是包容,欣赏是发现,欣赏是感动。因为热爱,我们才能感悟泰山的壮观,黄山的秀美,桂林的奇峋;因为包容,我们才能体会黄河壶口的一泻千里,长江三峡的湍急险峻,钱塘江大潮的波涛汹涌;因为发现,我们才能体察日出月赢的美仑美奂,阴晴雾霁的变幻莫测,昼夜晦明的奥妙无穷;因为感动,我们才更深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造化的鬼斧神工。
我们欣赏孩子,就要用心去爱,用心包容,用心发现,用心感动。只要我们真心去爱,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社会的精英;只要我们真心包容,每个孩子都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样的伶俐聪明;只要我们用心感动,每个孩子都是那样的令你终生感动。
欣赏是梦,欣赏也是成功。我们欣赏鸟儿的翅膀,梦想翱翔蓝天,就有了飞机的制造成功;我们欣赏鱼儿的自由,梦想畅游海底,就有了潜水衣、潜水艇的发明;我们欣赏繁星的璀璨,梦想遨游苍穹,就有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升空。正是有了欣赏,人类才实现了一个一个的梦。
我们欣赏孩子,孩子也就有了希望有了梦,只要我们尽情的欣赏,回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2007年10月
语文教学也需要美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二中学 刘江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识字、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一、语文之美,始于发现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文章都是来自名家名篇,选编文章涵盖了各种形式的美。既有惟妙惟肖、赏心悦目的外在形式美,又有富有内涵、极具意义的内在美。然而这处处是美的语文,为何还有许多对语文生厌而远之的人存在呢?因为我们缺乏的是发现!
发现是一种角度,而给予学生这种角度的,正是我们这些教师。我常常会思考,语文,这门最为基础的学科,其目标是要给到学生什么样的感受,令学生领会到什么样的感悟呢?反反复复地思考,我的回答是“美”,具体而言,就是关于美学的教育,体会语言艺术的美,感受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结晶蕴含的美,这也是语文的职责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帮学生们探索到语文的魅力,要令学生读之有味,习之有得,感之有美。
二、追求之间,美的升华
1、语言之美现于前
在语文的学习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文字的学习,它们把语文的外在美托现于纸张,把事物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达给学生看,让学生感知自然之美,如:《桥之美》、《苏州园林》等,它们所呈现给我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当阅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难道你就不曾为《沁园春•雪》展示出来的美景而赞叹吗?我想这就是语言之美,完完整整地呈现给你这是一种如何的美态,仿佛就出现在你眼前,让你为此陶醉,为此流连,因而有了深深的向往。又比方说,《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的景是美的,此外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通过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是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读了这些文章,学生发现了如此的美景竟然就在眼前,也许就要迈开步伐继续向前了。
2、情感之美默于心
美文美景的体会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真正能够打动人,让人有更高感悟的却是那隐匿于文字之间的作者情感,那便是文章的内涵,它往往藏于朴素的文字之中,弥散在事件发展之间。这种美更为深邃,需要慢慢咀嚼,寸寸消化,品味其真谛,比如说《生命,生命》、《我的信念》、《我的母亲》等文章就具备了这样的内涵美,更具体,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激荡社会的人格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遇到这样的好文章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理解、钻研课文,发掘出文章中的内涵美,而这也正是我们初中语文发展美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内涵美才能使得自身的美学修养有长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美才能令学生行动起来,发现美,而后追求美。
3、身心体验始有追求
如果说语言之美让学生有了站起来去追求的想法,情感之美会令学生们意气风发地迈出第一步,那么要在语文的大道上驰骋则需要对于美有身心俱感的体验。
然而一直以来在语文的教学中,基础能力的教学永远是被排在了前方,但无止境的基础能力学习只会破坏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为学而学的模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断的发生在我们的周围,要打破它,必须有某种东西来调动学生的求学积极性,使其能够自我追求。我认为,美的引导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经历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双重熏陶下,势必会对美有一种向往。而将这种向往化为实践,这显然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使这个过程更加的合理化与自然化,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美开始有了追求,从体会语文开始,慢慢探索语文,到爱上语文,从而追求语文,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便上来了。
三、生活语文,创造美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语文,探索语文,追求语文,最后能够自己有所创造。抛开了创造,一切都会显得苍白,于语文教育而言如此,于美学教育也无异。语文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有美,于是语文有了美,然后你会发现这三者是不可以分开的——当我们生活着,语文在延伸着,于是美在被创造着。
“口语交际”其实就是生活语文的本质。当人类学会了自己的语言,说话就负担了生存发展、文化传播的重任。今天,也许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表达自己,但是说话,也就是口语交际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学语文也是学说话,它是一种创造,因为在最平常的说话中就能够体现出语言的美,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
当学生从语文的学习中体会了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在美学的修养上有了质的飞跃,于是便不再满足于看的角度,“综合性学习”满足了学生对于创造美的需求,能够再进一步地去学习、创造,它不仅仅是让你说或者写,而是给出了一个专题,如“感受自然”、“脚踏一方土”、“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全方位的去探索关于一个事物的各方面,让学生从学习而来的美的感悟去理解这个专题的精髓,以更美的语言,更美的情感来得到更美的体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