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武传》中所获得的……

作者:揭东一中 张若曼  时间:2010/1/10 15:54:14  来源:zhangrm8 原创  人气:193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视字、词、句式的解释归纳,这是正确的,本无可厚非,但有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却把“重视”等同于“单纯”,长此以往,“枯燥”的感觉就会在学生甚至教师心头滋长,从此视文言文教学和学习为洪水猛兽,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其实,选入中学课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流传千古的文言文更不例外,我们除了学习其中的词句之外,还可以利用它们来进行写作指导。故而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可指导因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下面,笔者将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的做法和所获得的心得通过文字与各位同行分享,望同行们不吝指正。
  《苏武传》是粤教版选修9的一篇文言文,文章长,但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不失为学习写作的一篇好范文。所以,我在进行了必要的文字疏通、情节分析和字词句归纳之后进行了一节写作指导课。我先用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将又长又空的文章比喻为“懒女人的缠脚布——又臭又长”作为引入,问学生:这篇长长的文章“臭”吗?学生对这一趣味的提问笑着回答“不臭!”趁着这阵势,我赶紧再提问:为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它形象”“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它让我们认识了历史名人”……当看到学生高涨的情绪,我再发问:作者是怎样使这篇文章达到如此的效果的呢?此时,大部分同学陷入沉思,在给足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之后,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的两大方面:
  一、详略得当;
  详:苏武宁死不降、被流放牧羊等。
  略:苏武为匈奴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主题。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举出文中实例)
  三、对比映衬
  (举出文中实例)
  在明确了以上内容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一)艺术借鉴。
  接着作了如下的展开:在语文课程中,学习一篇出色的文章,我们就要把它当做一篇范文来学习,就有如学习理科时的例题一样。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成功因素后,就要把它记住,并运用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从本文中,我们起码获得了以下三方面的借鉴:
  1、 详略安排
  要创作一篇文章我们都会去收集一些素材并把它们用在文章中,而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怎样安排这些素材也即这些素材在文章中应各占什么样的比重就由这个要体现的主题决定。
  有如某同学所写的一篇作文《老师是丰碑》(事先印刷好发给学生阅读)中,泛举出了所写老师的多方面的情况:年龄外貌、爱打篮球、意外遗失笔记在讲台、严格要求自己等。也写了作者本人对老师的前后印象等内容,最后评价:这样的老师在自己的心目中就是一座丰碑。大家觉得作品能打动你吗?
  在同学们思考讨论之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无法与之共鸣。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材和安排详略上太过于平均用力。
  之后,师生通过点拨、讨论,重新制定了写作提纲,明确了合理的详略安排。
  2、 描写方法
  写文章离不开写人记事,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叙述,少了必要的描写,也即是只让人知道是什么事(人),而不告诉读者事情(人物)是怎样的。这样,留给读者的印象就很难是深刻的。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中,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来让我们笔下的人或事形象起来。
  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投影了以下两段内容,以加深学生印象:
  ①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的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生平,游荡于寒烟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长虹!
  ② 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后发生变故,苏武一行被扣留,苏武每天拿着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讨论交流后得出:文段①以诗一般的语言,活现了苏轼牧羊的一个片段,给人印象深刻,仿佛苏武擎一支旌节,游走于你的身边,令人感动。
  3、 巧用对比
  在文章中,我们还看到了多组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张胜——苏武;卫律——苏武;李陵——苏武等,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那清醒的外交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
  所以,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巧用对比,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印象鲜明。
  在完成了学习重点一后,我们明确了第二个学习重点:
  (二)学会评价
  为主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思维的拓展:
  问题一:
  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有人这样说:“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照此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讨,我明确了学习目的:阅读时,要客观、真实、全面地看问题;写作时,也要客观、真实、全面地刻画反映人和事,这样的文章才能显得有血有肉,才能打动读者。
  而通过对问题二的交流,对于存在的两种答案(同意与不同意)我都予以肯定,并且从中得出这一对立面存在的原因:立足于不同的方面(今天的民族团结与历史背景),这就说明了对于同一则素材的运用,当我们的立足点不同时,所表明的主旨也就不同。
  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感到意犹未尽,一扫近一段时间来由于单一的文言词汇、句子的识记的烦闷,有如从密封的房间冲向青青草地的轻松和惬意。我想,这种感觉我们以后要经常拥有,不!是一定会经常拥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老师,您写得真好 于10-22 00:09发表评论: 第1楼
  • 老师,您写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