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5
- 资源简介:
- 约2760字。《苏武传》
知识和能力要求:
1.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
a.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
b.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
3.计划用三至四课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课时:
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对字词句探究质疑,并初步解决问题。
2.教师作为辅导者,参与学生的学习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习进行深入。
本课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一.总结文中的主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方式学生总结,小组发言,教师补充,学生针对总结可以质疑提问,让质疑探究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加深
1.通假字(小组一代表) 2古今异义词(组二代表) 3一词多义(小组三代表)
4.词类活用:(小组四代表)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
5.文言文特殊句式(小组五代表)省略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本环节教学理念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代表展示,突出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二.疏通文意(小组六代表)
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
小组提出标题,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最佳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例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汉匈和亲,请还苏武.8.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总结《汉书》叙事艺术特点:
结构严谨, 情节曲折, 详略得当
亦指刘向汇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即: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采。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成为文学创作的两大流派。
(三)题解
《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是屈原组诗《九章》之首篇,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全篇基调乐观开朗,色彩绚丽明快,句式以四言为主,借物抒志,以物写人,即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橘颂》一诗。
(四)诗文赏析
1.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熟悉课文)
2.疏通字词,翻译句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坚定不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