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迭出——听陈钟梁先生评课
作者:李震 时间:2010/2/2 8:59:34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938
上面这段话是陈钟梁先生于2003年9月20日在连云港作语文报告中的一段话,那天他报告的题目是:《读书作文做人》。他讲语文教学改革,不是单纯地就语文教学谈语文教学,而是先勾划背景。他说: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有很多背景,理论背景有:建构主义、多元智慧等,但是,我们也有一个人性丢失的背景——烦躁与尴尬,人人都摆脱不了的“烦躁”与“尴尬”。用上海一位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话就是“多动症”与“浮肿病”。他这样讲,既显得非常大气,又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报告新意叠出,气氛活跃。
我初识先生是在1995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六次年会上,先生当选为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那次会议规模很大,先生会务缠身,我也没有拜访先生。以前虽然没有见面,但常在语文报刊上读到先生的文章,1987年在《语文学习》第8期上发表了《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语文教育界首先提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并从哲学角度上进行思考,从此,拉开了语文教育界长达十多年的语文学科性质的大讨论。也知道1989年11月30日,上海市中语会举行了第二届会员大会暨年会,大会进行了理事会换届选举,先生当选为会长;1991年7月又当选为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
1997年10月1日,全国青语会和《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在北京联合举办“素质教育与作文教学研讨会”,会议期间,全国青语会还召开了“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章熊、钱梦龙、张鸿苓、陈金明、顾德希、吴心田等专家参加座谈,陈钟梁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因为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不多,总共不足二十人,所以有机会和钟梁先生零距离接触。先生穿长方格长袖外套,内衬为深灰色高领衫,打一绛紫色印有暗花的领带;戴一副白边眼镜,宽阔的额,头发茂密,虽然身材比较瘦小,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讲话声音洪亮;他的发言,总会新颖生动而又妙趣横生,让青年人有如坐春风之感。先生主要讲创新问题,他说:“中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创新,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既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个性的土壤,也就没有创造力。每个人成功的秘诀都是从记性到灵性到悟性。”休息的时候,我和他聊了几句,谈到了成都会议,谈到了青语会的活动设想,先生特别提到年轻人要学会读书。他说:“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确立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他神情地说:“不读书啊,人就会变得浮躁。”我望着他那宽阔的富有智慧的头脑,领悟到智慧来自学习,来自读书。应我的邀请,在会议室合影留念。
1999年8月1日,由江苏省青语会承办的“全国青语会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上午开幕式后,陈钟梁先生作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走向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与青年教师》,这是我在元月26日通话时约定的;同时,我们还准备请余秋雨先生来宁作报告,也委托陈先生出面请,陈先生告诉我“余秋雨很难找,没有联系上。”后来,我把余秋雨的请柬也寄给陈钟梁先生,请他再做出努力,但终于没有请到。陈先生的报告高瞻远瞩,他总喜欢阐述一些语文教育思想前沿的东西,描绘出一道思想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2006年7月9日至11日,应全国中语会邀请,在扬州担任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召开的“全国主体发展——活动教学”高峰论坛课堂教学评委,并在大会上和钟梁先生一起作了现场评课。我评的是山东济宁师专附中朱则光老师的课《我用残存的手掌》;先生评的是高中的课。此时的我,真是诚惶诚恐。先生善于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来和执教教师的设计作比较,因此深入细致;他总是非常熟悉课文,有些段落和句子,他能一字不漏地背上来,并随机作出分析,因此显得十分生动,听课的老师在静默中聆听着先生思想的涛声,到了心领神会的精彩之处,会场上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2006年8月26日至31日,被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聘为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活动高中组专家评委,共听了18节赛课。先生是大赛评委组组长,我记得先生评《美腿与丑腿》时,说过这样的话:“这几年已经很少能看到语文课堂上有句子或者句群的教学了。其实,句子很重要,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它下联词语,上联篇章,是必不可少的枢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精辟地提出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的观点,如果脱离了‘字’和‘句’,社会意义、人文精神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先生这一席话,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他又说:“语文教学需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但千万不能让‘拓展’‘迁移’‘相关链接’掩饰了自身对文本理解的肤浅。”这些话都有着针砭时弊、端正中学语文教学方向的作用。这次评课期间应《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主编徐永平先生之约,他写了一篇《肤浅,不属于我们的新一代——课堂教学大赛之听课漫笔》,我写了一篇《细节使课堂精彩》,都刊发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6年第9期上。
会议期间,我和镇西一同陪先生游沈阳世博园。先生此时已经七十岁的老人了,他身着一件暗白色的短袖衫,显得有点宽大,给人“衣带渐宽”的感觉;戴一副紫黑边的深度近视镜,额头上飘逸着几绺银发;手提一矿泉水瓶,和我们边走边聊,他那富有智慧的话语,使我们不时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在我们看到世博园中有:朝鲜园、俄罗斯园、意大利园、尼泊尔园等各国风情园时,先生由此谈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问题。
2007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南京一中参加全国中语会和《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专题组第二届年会”和首届“圣陶杯”课堂教学大赛会议,我和陈钟梁先生、苏立康教授、张良杰教授(新疆师大)等担任赛课评委。先生在大会上对开课作了分析。
我记得先生评课总是在不经意处经意,语文的味道十足。他强调人文教育不能空泛,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他说:“《回乡偶书》这个题目,最精彩的是哪个字?‘偶’字。‘偶’是什么意思?偶然的意思,这里的偶然有豁然开朗的含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里,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你写不出来,贺知章写出来了。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字人文精神是如何传递的呢?《回乡偶书》不能写为《回家偶书》,什么道理?‘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彻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理想是功成名就、衣锦回乡。‘家’是一个人、一个人组成的家,‘乡’是一个家一个家组成的乡。他衣锦还乡,不仅要在妻子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成功,还要在同一个族、同一个宗里显示出荣耀,所以才有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刘邦的‘威加海内兮思故乡’,余光中他也是《乡愁》而不是《家愁》。”先生一番话语,把一个“偶”字,把一个“乡”字,解读得非常精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思路开阔。人文思想渗透其中,听来真如醍醐灌顶。
先生总是喜欢对语文教学作前沿性思考。他在2003年9月的语文教学报告中谈到研究性学习时讲到:
我们的教育要融入世界的潮流,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学生当中,特别是高中生当中倡导研究性学习。但是,我们要考虑,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到底是什么关系?接受性学习当中到底有没有研究性因素?研究性学习里面有没有接受性知识?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有两大特点,一个它是“吃三个馒头”长大的。小时候奶奶给我们说:“有个人肚子饿了,要吃馒头,吃了第一个还没有饱,吃了第二个还没有饱,吃第三个饱了,后悔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吃第三个馒头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三个馒头”的故事。中国教育就是重视一个与一个馒头之间的铺垫与过渡。美国教育家苏曼说:“我非常欣赏中国‘三个馒头’的故事,它背后隐藏着非常好的教育哲理。可惜美国人是不吃馒头的。”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远不如西方,但在基础知识方面,西方的学生远不如东方。现在我们双方要交融,互相学习,互相磋商。但是中国不可能变成美国,美国也不可能变成中国,因为文化传统不一样。原子能之父,世界顶级的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奥本•海默这个人,从他的发型、衣着打扮,根本不像一个原子能的科学家,他的说话、动作,都非常张扬的,活像一个歌星。另一个是中国的原子之父邓稼先。邓稼先就像一个农民伯伯,老实巴交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是一个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说起话里慢条斯理,处理事情谨小慎微。但是文化大革命当中,他的研究所两派争夺十分激烈,军宣队、工宣队都解决不了问题,而邓稼先这个“糟老头”居然能让双方坐下来,和这个谈谈心,和那个讲讲话,两派居然联合起来。奥本•海默不可能成为邓稼先,邓稼先也不可能成为奥本•海默。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不同传统文化、不同思想理念来实施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否则又变成热热闹闹走过场,一定要从我们的深层思考下面来看怎么推进语文学科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先生这段话非常透辟精警,深刻独到,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富有前沿性的思考。四年多过去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才刚刚步入实施阶段,透过热热闹闹的表象来看,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今天重读先生这段话,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先生还有诸如《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意义》、《网络时代语文教学断想》等,无不是对中学语文作出的前沿性思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