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文本特点,体现个性设计——听余老师评课有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4 22:09: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96
     综观二十节赛课,只有寥寥几节被余老师在教学流程这一评价环节中给予“个性化”的肯定,而更多的课堂设计则流于“通俗手法的运用”。如百分之百的选手使用雷同手法解决生字词的问题,那么多选手在给学生课堂思考时间时像铁公鸡一样吝啬小气,很多选手不约而同绕圈子导入对文本的阅读又过早的离开文本拓展迁移,很多选手在拥挤的教学环节中硬性塞进视频手段的运用及读写训练的结合,很多选手使用模仿固定句式的方法让学生说话或赏析,很多选手不仅设计了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还设计了煽情的课堂穿插语,以此显示身为语文教师的功底深厚学识渊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究其实质,是在有意迎合一种潮流一种审视优质课的角度。于是就像摆地摊一样的叫卖吆喝:“看,我在践行新课标!”而效果却像是用某种流行的教学手法给课堂贴上了新课标理念的标签而已。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者没有参透文本的特点,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人创造的文字作品也一定有它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文章的背景、标题、选材、结构、主旨、语言风格、遣词造句、开篇、结语等等更多层次和角度的方方面面。教者应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构思,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法。 
  如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刷子李》,我觉得读这篇文章迎面扑来的就是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浓郁的天津风味,这是语言上的鲜明特点。文章内容、主旨都很好理解,但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场景描写、细节描写都妙趣横生,让人提神、顿悟、开怀、回味。 
  授课老师在安排同学们课前看各种奇人绝技的视频片段后,以谈感受并解释“俗世”、“奇人”的含义导入教学,继而明确学习目标,然后以“我来读”、“我来品”(品情节、品人物、品语言)、“我来秀”、“我来赞”的教学步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我不揣冒昧的对本课的设计提出一些质疑:首先是导入,热闹是热闹,新奇是新奇,但是这一起步离所教文本是不是有些远了。其次是在语言赏析的处理上,教者在屏幕上显示几句话,让学生赏析,然后“碎读”,进而归纳出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的语言特点,这样是不是过于简单机械了。再次,按作者意图,“我来品”应该是本节课费时最多着墨最重的环节,教者主要利用引导学生寻找四个情节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复述曹小三找白点的故事这两个选点及自由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情节之美,然后总结“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再进入赏析语言的环节。细心的余老师发现在“我来品”这个环节的活动结束以后,课堂时间只用了26分钟,之后就离开文本“秀”起来,而文章中更多的精彩之处没让学生体会。 
  再来看余老师的建议教学方案:一、设计有天津风味的朗读、听读活动。二、用非常规的手法来教学本课。设计一个大问题:课文之妙表现在哪里?可进行“一个白点之妙”、“误会之妙”、“曹小三之妙”、“场景之妙”、“教训之妙”、“议论之妙”、“开头之妙”等品读赏析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紧扣文本特点,出自天然,让人听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拍手称快。 
  再如教学《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时,教者这样设计“品析语言”的环节:品读课文,画出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自主批注。余老师认为这个品析的角度不新颖,本文在语言上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高雅词汇,决不使用俗语,这可以作为语言欣赏的抓手。 
  但是我觉得梅涛老师教学《生物入侵者》的导入设计很朴实很有个性。她先解释了“入侵者”,然后让同学们根据题目设疑,并总结疑问,形成板书,使学生借此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设置悬念的手法也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余老师还举出了一个针对字词教学的个性化设计的例子,他在教学《三峡》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文中带山旁的字和带水旁的字,这样就把握了“峡”有山有水的特点。他还举宁鸿彬老师教学《新闻两篇》的例子,宁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再用几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再用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这样就自然而然风过无痕的让学生理解了新闻的标题、导语和本体的含义。余老师一再表示赞叹惊讶:“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再谈本次赛课,因为没有深刻把握文本特点,导致教学设计漏洞春光乍现的例子又岂只上文所述及的呢?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者仍不遗余力的进行完整范读,使这一教学环节显得冗长拖沓,如面对一篇主题深沉、悲壮的文章,教师的引导仍能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如本该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为重点的课堂偏偏要插入电影片段,配以凄凉的古乐,加上深情的旁白,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等等,余老师都评过了,我再说,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像魔术师手中的手帕,可以变成鲜花,变成彩带,变成鸽子等等,具有变换无穷的魔力,充满了悬念、生机、乐趣。虽然教师只有一副脸庞,一种音质,但只要参透了文本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自然会游刃有余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学生带入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语文境界之中。哪怕课堂没有华丽的外观包装,仍会表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无穷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