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粗论新课标下短文长教的做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10/3/1 21:53:05  来源:qbxycforever转发  人气:120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这体现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便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对课文进行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对不同文章进行程度不一样的鉴赏和评价。所谓“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等正是如此。新课标又谈到应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这可视作是对“短文长教”的一种注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短文章的教学确实要比长文章较易操作,因其短小,我们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分析解读的切入口。正因为它们看似无需花太大力气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常常马虎应付,讲析课文时往往是不咸不淡草率了事。然而事实上,许多入选教材的短文,它们只是形体上较为纤巧罢了,而其内部往往是大有乾坤的,它们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品读和剖析。教学时,唯有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走向文本深处,才能充分挖掘出这类文章所具有的教学价值,才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小文章里面的大世界。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率地开展短文长教。 
  一、情景式朗读——感受文本别有洞天的美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教材里的短文,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读出作品的美。 
  首先,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美的中国古典诗歌。这些诗歌,大多富有音韵美、情感美,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诗歌教学不妨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经过音乐的渲染,学生能更容易进入诗词本身的意境,从而在朗读中加深审美体验。 
  其次,课本里大量的文言文可视为“短文”的重要生力军,这些文章措辞典雅,思想深刻,是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遗产。唯其朗读,方能感受古文的语言美,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刻意蕴。我在教授《陈情表》这样的短文时,就花了将近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朗读。先是整体感受式的朗读,再是带疑问的朗读,个别朗读,在学完全文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个性朗读等,这样紧拉慢唱,看似“做无用功”,实则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中的祖孙情深,由此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强烈的思想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体验。难怪某位教师曾在教学感言中写到的:“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极有助于气氛的渲染和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意、品出文味、挖出文境。同时,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费时,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范读、跟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灵活组合,尽情发挥,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二、对话式教学——把学生引向文本更深处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互动流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上来,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是学生在探求知识道路上的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相处、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不同学生的理解也是对立的,甚至是教师备课时始料未及的。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担心,不是集中式的“一言堂”,而是要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对话的结束或终止。趁势抓住学生理解上的不同,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让真知灼见在分析辩论中显现。 
  如在《雷雨》一课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人格卑下,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一位教师上该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竞相发言,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已观点的语段,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尽管学生的看法显得幼稚甚至过火,但勿庸置疑,这种讨论和争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讨论,能够激发人的心智活动水平,大量事实证明,许多人的见解、灵感、创造,往往是在相互的谈话、议论甚至争吵中产生的。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讨论中获得精神盛宴的美好感受。 
  三、拓展式阅读——让短文“短而不简,简而不单” 
  经过美读和对话式探究之后,虽然我们对文章已经获得了较深的体验,但是由于短文章毕竟篇幅短小,对它本身再怎么挖掘也是有限。 
  我们教授语文的目的,不在于把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会,更重要的是“授人于渔”,能举一反三,培养语文能力。所以单纯地停留在对文章本身的学习上无疑只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做法。怎么样让短文章学习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呢? 
  由于短文章篇幅短小,我们较难通过文章本身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创作思想“观其全貌”。 由于短文篇幅短小,我们较难根据文章本身了解这种文体的一般特点,或者对同一个论题的不同观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呈现的方式进行思考。 
  不难发现,我们在上网查找或浏览信息的时候,往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大量相似的信息;或者在网站浏览完一篇文章之后,网站一般都会在旁边加上几篇“相关文章”的链接,让读者更全面的了解相关信息。 
  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站的这种信息模式,给文章加上“相关链接”,对文章进行拓展迁移、对比阅读。 
  在做法上,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作者这个“关键词”,呈现作者的更多相关文章,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或者呈现作者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让学生理解作家的创作历程,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者把作品的题目或者论题作为关键词,辐射开去,找出几篇同题的文章,然后进行对比,找出跟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体验,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在史铁生的近作《病隙碎笔》里节选了一些片断印发给学生,使其对史铁生的生命观有个更立体深入的认识;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应该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甚至人物事件供学生参考,不妨再带领学生吟诵更多的毛主席诗词,感受伟人的一腔豪情。如此拓展性阅读一举数得,让短文“短而不简,简而不单”。 
  四、开放性作业——让课堂之外的天空更广阔 
  过去,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既古板又乏味,老师随便在练习册上选几道练习题了事,而学生往往抱着抗拒心理,消极应付,如此作业,效果自然是不尽人意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少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改变语文作业方式的重要性,意识到语文作业的方式应该呈现更为广阔的空间,既要富有延伸性和实用性,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开放性作业”便是近年备受青睐且收效良好的一种作业方式。 
  开放性作业既源于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本,它应该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果运用得法,一定会如“课标”所说“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时,可以利用学生对李白的研究兴趣布置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李白的月与酒”、“李白的浪漫主义”等小型课题;学习《巩乃斯的马》(必修2),有的老师开展了“马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这种做法既体现了新课标的合作探究精神,又拓展了文本外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可谓一举三得。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教完课文就了事,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开放性作业“上大做文章,使得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并在学中进步。 
  总之,短文长教是一个大课题,对它的探究和运用应该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应该本着“臻于至善”的精神,将短文长教的探究进行到底,把有限的教材资源用足、用好,让更多的短文上得更精彩,让更多的学生在短文以至于整个语文的学习中学得更丰富,更实在,也更快乐。 
  让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撑起“短文长教”这支长篙,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然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