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式例析专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10/3/8 18:07:40 来源:青峰弦月 转发 人气:2001
1.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04全国卷Ⅲ)
答: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赋予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从最熟悉的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要领: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作用)
2.(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3.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要领:谈自己平常的生活经历,行文自然,易于理解和让读者接受;再联系开头的作用回答。)
4.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
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要领:先扬后抑的作用一方面可从内容上即刻画人物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可从情节上的造成悬念使情节一波三折等方面考虑。)
5.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要领:抓住“大量”来理解,突出“绚丽多彩”和“颜色的丰富性”,这属于视觉描写。)
(二)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马缨花(08全国Ⅱ)
1.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
(要领:抓住“大院子”是环境描写,“马缨花”是本文的描写对象,容易得出“作铺垫”“提供背景”的要点,只需把答案加以完善;再结合原文理解“大院子”的特点与“马缨花”的特点,内容上是形成对比,考虑到是一主一次,因此是反衬。)
二.焰火的变奏(07四川)
2、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参考: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要领:写“平静的湖水”肯定是为写“喜庆的焰火”服务的,这一点往往是从手法上来考虑;然后再从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等考虑另一个答案。)
我爱水 张秀亚(08四川)
3.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要领:开头写法的好处有文章结构上的照应,有助于更好的引出下文,对主旨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三)结构方式(行文思路)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
1.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要领:分析思路时,一般可以先分析它以什么为中心或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然后给文章分层,概括回答。)
(07四川) 焰火的变奏
2、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参考: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要领:时空的角度分析)
(07重庆)告别三峡
3.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①以“告别”为中心 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007湖北卷
4.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
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要领:小说的构思一般可从线索、扬抑方面考虑,如双线交织,先抑后扬;记叙文散文的构思一般可从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倒叙、总分总、叙议结合等方面考虑。)
(四)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
马缨花(08全国Ⅱ)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要领:抓关键词“空谷足音”,结合语境理解。)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要领:抓住对象“马缨花”,理解特点;由词到句,“在黄昏”“在深夜”“在阳光里”点明时间;该句有景物有关,要分析感情。在句中,马缨花的生气勃勃既是它生机与活力的展现,也是作者心情的展示。)
敦煌(08天津)
2.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要领:赏析句子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表现手法,要分析作用;二是内容,要分析到感情;三是语言,要分析到特点。)
时间怎样地行走
三、雨韵(08辽宁)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要领:答出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并分析作用;分析语言特点及作用。)
吟风(08福建)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
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意思对即可)
(要领:这是一个复句,共两层,故两个句子都要分析,然后抓住关键词“四时之变”和“风骨不变”在文章的含义来理解。)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5.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要领:分析某一种具体的事物,一般要考虑它的本义和它在文中临时具有的意义如比喻义引伸义象征义等。)
6.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要领:“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抓住“底片”理解,还原喻体的本面目;抓住重要词语“冲洗”。)
(五)表现手法
麦 天
雷抒雁
1.“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要领:表达特色属于表现手法范畴,只要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
泰山之思 蔡家园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及作用。作用主要是突出什么,如情感、主旨、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等。) (08辽宁)雨韵
3.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要领:知道表达方式有哪些,再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