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学生开展专题自主研究性学习构想
作者:成都列五中学高中部语文组 田 雨 时间:2009/10/22 9:01:06 来源:roseclouds1122原创 人气:770
师生互动 教材拓展 发挥合力 锤炼品质
论文纲要:
一、专题研究的科学分类
二、专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三、专题研究的效果论证
(一)拓展视野,还学生一片广阔天地
(二)调动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三)发挥合力,谢绝老师包办代替
(四)锤炼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专题研究的一点反思
正文:
四川省教育厅刚刚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据悉,从2010年秋季高一年级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新课改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鉴于此,本人认真研究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材,想本着新课标的理念,在学生中开展分专题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还学生一片天地,现将构想(有一部分已经开始实施)和同仁交流。
第一部分:专题研究的科学分类
本人细读教材,首先将教材分为三大专题,即古诗词专题、散文专题和当代热点专题。各专题又细分为几大小专题供学生选择,现列举如下:
一、 古诗词专题分类
(一) 李白的诗酒人生:研究内容包括课内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课外的李白所写其他有关酒的诗篇。
(二) 杜甫在成都:研究内容包括课内名篇《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杜甫在成都写的和成都有关的其它诗篇。(这个专题是因为本人所教学生为成都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他地方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特色来确定研究内容)
(三) 赤子之心:研究内容包括课内陆游的《书愤》、李煜的《虞美人》《浪淘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及课外的其他爱国诗篇。
(四) 婉约之风:研究内容包括课内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姜夔的《扬州慢》和秦观的《鹊桥仙》以及课外的其他婉约派诗词。
(五) 豪放之歌:研究内容包括课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苏辛”的其他名篇。
二、 散文专题
(一) 项脊轩里话亲情:研究内容包括课内名篇《项脊轩志》和其他写亲情的古今诗文。
(二) 秋日絮语:研究内容包括课内名篇《故都的秋》和其他描写秋天的古今诗文。
(三) 永远的鲁迅:研究内容包括课内鲁迅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和鲁迅的其他经典诗文。
三、 热点专题
(一) 语文与生活:研究内容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店名、对联、谚语、名人用语文、语言艺术等现象。
(二) 国庆60年大典:研究内容包括国庆60年大典阅兵式经典画面欣赏、新中国的历史(如国歌的来历、新中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历史经典时刻回顾、新中国军事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等)、当代爱国诗篇(特别是迎国庆60年的新作品)。这类专题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又可加强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研究内容包括对当代流行歌曲中对古典诗词的全文引用,对古典诗词意象、意境、典故的化用,对古典诗词标题、名句的单纯借用,对古典诗词语言风格、形式、手法的借鉴等现象。
第二部分:专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是宣传活动内容并组织报名。我首先向学生公布各专题的研究内容,然后给学生一周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一周后学生开始在课代表那里报名。根据报名情况,由学生选出有责任心又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
第二步是明确各小组的任务:编写学习方案;把所讲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引导全班同学学习,课时一般是两课时。每位同学都必须加入专题组参与工作,包括搜集和选择相关资料、编写学习方案、制作课件、参与课堂讲解、指导全班同学学习等。各组长负责召集全组同学选择资料,负责组内人员的分工与合作,就内容讲解和组内同学(还包括老师)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负责向老师汇报本组活动进展情况,组织组员按时按质完成工作。
第三步是让各小组交出研究成果,并在组员讨论和老师建议的前提下进行课件修改和准备课堂讲解。
第四步是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各小组代表负责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各专题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老师要准备适时点拨和释疑),最终达到圆满完成各专题的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专题研究的效果论证
本人指导开展这种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从这学期才开始,早在教上一届高2008级学生时,我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研究性学习能带给学生充分的实践体验,让学生积极关注课堂内外,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现总结如下几点好处,期待引起各位同仁关注。
(一)拓展视野,还学生一片广阔天地。
事实证明,各专题把学生的视野从狭窄的教材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比如“杜甫在成都”这个专题,可以使学生积极去搜集杜甫写成都的其他诗篇,也可以吸引学生去对杜甫草堂进行文化探寻,还可激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对家乡有更深的了解。又如“秋日絮语”这个专题,可让学生关注古往今来文人偏爱写秋的现象,从对秋天的各种描写中探寻秋天带给人们的无穷启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学生正是在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二)调动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专题的选择既照顾了教材又跳出了教材,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些学生亲自到杜甫草堂去拍照,并在上课时介绍给同学看;有些学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苦练古诗词歌曲,并在课堂上表演;有些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讲解更生动而搜集诗人的典故等等。更多的学生都为小组积极搜集资料,为课件制作提供最好的素材,为讲解出谋划策。学生的学习原动力被发掘,学习热情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明显高涨。
(三)发挥合力,谢绝老师包办代替。
这种专题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编写学习方案并最终能由小组代表组织全班同学学习相关专题,这显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这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选择资料,群策群力,发挥合力,不再是老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教学。以往老师为了备课一个人绞尽脑汁,现在的老师主要发挥导师的作用,即选好专题,适时点拨和答疑,从而发挥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更科学地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势必奏出最和谐的课堂旋律。
(四) 锤炼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专题的选择是最费思量的,因为,每个专题的设置都要求做到既加强对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的学习,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就本人设置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研究性学习各专题而言,“赤子之心”“永远的鲁迅”“国庆60年大典”都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项脊轩里话亲情”旨在引导学生去体会亲情并学会关爱他人,“李白的诗酒人生”和“杜甫在成都”“婉约之风”“豪放之歌”都能让学生从诗人及其作品中体会到各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并更好地选择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总之,这种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能锤炼学生各方面的品质并提高其综合素养。
第四部分:专题研究的一点反思
在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感到了一点疑惑:如何让学生从大量的繁琐的作业堆中挤出一点研究语文的时间来?如何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各学科的学习?如何让语文学习专题更切入学生的内心需求?……路漫漫兮,盼前行路上有更多同仁同行!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九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