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钻研,面向全体——小议语文对话式教学

作者:Dingding80  时间:2010/3/11 10:22:21  来源:Dingding80 原创  人气:627
  教学工作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已开始转向独立性、开放性,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往往爱各抒已见,也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此,我得到的教学经验是:课堂需要交流,师生需要相互吸引。
  起初,我的课围绕着如何跟学生交流而展开。我喜欢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大家明确一个可以接受的综合性答案。不久,我发现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和问答过程中,尽管我经常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操作中,往往与学生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尽管对学生作了课前预习的要求,但上课时我往往不是先让学生发问,而是自己直接先问。所谓扣重点抓难点,无非是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者是教参上的分析。而且,我的引导总是不自觉地或委婉或直接地把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汇聚,最后,整个课堂变成“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它的优点是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它能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思考,不过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接受仅仅建立在一定的兴趣之上。这能使我看到他们的活跃,但看不到他们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由此产生的表达途径,它体现为难以形成独到的思想和见地。因此,我想改变这种状态。
  我问彼答固然是交流,但互问互答、互相评点是更进一步的交流。于是,我尝试了活动课的形式。比如,作文评讲课上,不是自己朗读已选好的范文,而是鼓励学生主动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然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评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和评价别人;又比如,让学生回家查找关于朦胧诗的资料,各组分工汇报;还比如,倡议每位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接着由各宿舍评选出代表作,并派一位代表当堂朗诵,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评选出“最佳原创奖”和“最佳演绎奖”。我在设计课程方案的时候并不能意识到通过这样的课学生能够得到些什么,可是实际的效果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质疑能力、学习的兴趣,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当然,这样的形式难以做到适应每一种课型。但是,我在实践中对于对话式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也逐渐形成一些见解。我认为,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实现真正对话,不妨考虑以下几点:
  一、营造平等友好的课堂氛围
  轻松的环境能造就宽松的心境,宽松的心境又能激发人的智慧,正如一位前辈所说:“心情舒畅,智力高涨。”当我们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来的时候,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会因为顾忌不多而更直接、更大胆,往往更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更可能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
  比如,我上《荷花淀》时,和学生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不是悲壮,却是诗一般的美?学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一般的战争题材小说采用的大多是较雄伟的意象,比如高山、青松、大河等等,而这篇给人最深印象的却是清雅的荷花;一般的战争题材小说主角多为男性,这篇却是女性;《荷花淀》里的战争场面正面交锋处一笔带过,血腥的场面淡化处理,着力渲染的是捞取战利品的欢快等等。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诚恳地说:我不明白既然课文里说荷花淀“水浅,大船过不去”,为什么游击队还在那里伏击?一语离题,全班哗然。于是我转而微笑并鼓励其他同学尝试解答这个疑问。短暂的沉默后,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正因为水浅,游击队员才能够在那里借助密密的荷花隐蔽;有的说,水浅,大船过不去,才有可能在那里搁浅,便于我们袭击……回答都颇有道理,甚至有学生大胆地说,这只是作家的安排,也可能有失误的地方。一时气氛再次活跃。我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敢于质疑和善于思考,然后指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可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大胆质疑,但要小心求证,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进一步写文章探讨。
  二、多角度地钻研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在开放性讨论中最怕的就是——放得开,收不拢。当学生想得比老师更广或更深时,这就尤为考验老师的功底。要克服这一点,除了尽量博览群书,加强日常积累和提高课堂操控能力,还要备课时尽量做到多角度思考。
  比如,要上《秋水》一文,文章不长,但我还是重温了一下《庄子集解》,并对其中庄子的思想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思考,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做到“备足课”。那堂课在介绍了庄子的一些哲学理念后,最后一个环节,便是请学生根据课文拟一个文题,来看看自己到底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结果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有:世事无极限;目光应该长远;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比较(勿以己短比彼长,勿以己长比彼短)等等。
  总之,多角度钻研教材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放开让学生去讨论,要收拢就容易一些了。
  三、讨论的话题尽量面向全体学生
  话题的设置很重要。有时提出之后,太难了,大部分学生不会,会冷场;太易了,大家又都不屑,仍是冷场。我认为,有时侯适当降低话题的难度,可以让一些平时少受人注意的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当众展示出较成熟的见解,但更多时候,学生更喜欢一些人人都有话说的、答案不显山露水的、有争议性和挑战性的话题。
  上《鸿门宴》时,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和历史人物的争议性 ,学生显示出浓厚的兴趣。最后我把话题引到了“通过课文评价项羽和刘邦”上来。第一次讨论了十多分钟就下课了,立刻有学生要求继续讨论。于是,在下节课中,我惊喜地发现,不管平时表现怎样的学生,都很有发言的欲望,他们不仅引用了课文的细节描写,还根据《史记》有关篇目的记载(受兴趣驱使课后去阅读),探讨了心目中的英雄,最后把话题集中到“是否要以成败论英雄”中来。热烈的讨论中,有些学生见解独到、妙语如珠,他们的功底、机智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大超出平时的表现,令我自叹不如。课上完了,有学生意犹未尽,表示要回去好好阅读《史记》,让我大感欣慰。
  的确,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应该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
  四、对话题要善于引导
  写下这一点很令我汗颜。有时我发现自己会把学生“循循善诱”到我心目中的答案来,回到了前文提到的“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这是我在《〈故乡〉教学实录》中看到的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片断:
  师:有的同学提出来冬天象征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的。当时时间正是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笑)
  师:这个想象很有诗意,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是要渲染一种荒凉、萧条、冷落的气氛。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故乡鸟语花香,行吗?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来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效果就会更强烈了。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
  这是富有个性的对话,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上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史怀哲的《我的呼吁》这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时,话题往往较大也较深。于是我尝试化难为易,把大而深的话题尽量化为小而浅的若干话题,逐步探寻,教学当中果真受到了学生的启迪,师生都有所收获。
  五、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老师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
  这一点对于老师尤为艰巨。在《读〈伊索寓言〉》和《花未眠》等颇耐咀嚼的文章的教学中,我尝试过,也有一点小收获。但我更清楚地看到这些亮点一闪即逝,过后学生依然习惯于“答”,许多时候我也依然习惯于“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讲评想象作文时,我也反复地向学生传达这一点: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才可能有新发现,才有可能创新。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在这一点上,许多前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也要不断去探索。
  对话式教学已经不是个新命题了。许多前辈已在路上跋涉了很久,而我们刚刚上路。记下自己教学中的点滴想法,然后继续教学,继续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