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怎样做到“感情真挚”

作者:佚名  时间:2010/3/16 9:42: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33
  有同学问,高考作文怎样才能让阅卷老师感觉到真实?我的回答很普通:真实,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虚假。例如你见到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你硬要叫他一声“小帅哥”,人家会觉得你这话很虚伪,很假。作文也如此,写记叙文,如果你胡编乱造,就很容易露出虚假的尾巴;而如果你写议论文,你看看以下片段就可以知道什么是虚情假意了:
  你,是一朵挺立在污泥之上的清莲。你狂傲,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你深得玄宗青睐,原本可以一展拳脚,报效国家。但你偏偏执意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明知杨贵妃、高力士权倾朝野,不可触犯,但你决心打破这一常识,打破这个禁忌,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当长安城的灯红酒绿只能作你被赐流放的背景,你仍旧大笑着。在这个人人都把事奉权贵当作常识的年代,是你用行动把一切世俗的常识抛诸脑后。“青崖入白鹿,散发弄扁舟。”李白,是你勇于打破常识,敢于在污泥中保持灵魂的洁白。
  这是一篇只有30分的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选段,它表面上文采飞扬,其实虚情假意、生搬硬套。李白当时做这件事时和“常识”这概念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你硬要说李白不顾常识,那不是虚情假意吗?况且“你明知杨贵妃,高力士权倾朝野,不可触犯”这是常识吗?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1. 记叙文要善于“生活写真”
  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实话实说、用朴实本分的情感来感动读者的写法,就是“生活写真”法。作者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使文章富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例如,以下一位考生写的《一样的天空》,就是通过细节,抒写真挚情怀的典范作品。
  一样的天空
  黎美贤
  春节期间,我与一些朋友去逛街。正当我们站在街边等人时,有一位卖油炸食物的叔叔问我们要不要买,听他的口音便知是北方人。我尝试用普通话问了他一句:“你没有回家过春节吗?”他回答了之后,便好像打开了话匣子,他乐意讲,我也乐意听,我们越说越兴奋。忽然,身边一位朋友扯扯我的衣角说:“你和这种人说话就不怕有失身份?”我回答说:“我并不觉得坐在教室里的就比站在街边的人高尚!”可朋友始终坚持说我和小贩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我纳闷了:难道天底下有两个世界?
  大年初六,我去会城玩并在表姐家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跟着表姐去晨运时,在楼梯口遇见一位埋头扫地的妇女,我习惯地叫了一声“早上好!”那位妇女惊讶地抬起头,停下扫把激动地问:“你叫我呀?”我点点头。她细细打量我一番之后极不相信似的再问:“真的叫我?”我再次点点头。她笑了,笑得很甜。她告诉我,她从乡下来城里扫街已有一年了,从来没有人主动向她打过招呼。她还说:“你们城里人总是看不起扫街的,总是给脸色给我们看。”那一刻,我感慨颇多,按道理,一个人听到别人一声“早上好”相当普通和正常。可是,这一声“早上好”对于一位清洁工人来说却是一种奢求,为什么?
  晨运后,我漫步街头,留心观察着来往的行人,有人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有人便服布鞋挽着菜篮,有人艰难地挑着担子吆喝叫卖,有人轻松地拎着鸟笼吟唱……我边走边想:人有千种万种,但世界就这么一个,太阳也只有一个,阳光不是公平地洒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吗?
  其实,小贩也好,清洁工也罢,他们都是同顶一片天,同在一个太阳下,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分子。我们就如同一个池塘的鱼群,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只不过为了生存的需要,有的鱼游在上面,有的鱼游到下面一样。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各有各的活法罢了。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抑或是我们每个人的志愿不同,所以职业不同;努力结果不同,所以生活水平不同,但这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和谐共处,一样地享受阳光雨露,一样地品尝酸甜苦辣,一样地经历春夏秋冬,一样地共创美好未来!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彼此尊重,谁也没理由看不起谁!
  作者选取触动自己灵魂的生活片断入文,用我和街边摆卖的叔叔聊天被朋友告诫和跟一位清洁阿姨问好让阿姨惊讶这两件真实小事展开,更着重用我和阿姨打完招呼后,阿姨的神态和语言的变化这一细节来表现生活的真实。接着,小作者从情与理两个方面展开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同样的天空下,“我们应该彼此尊重,谁也没理由看不起谁”!文章情感真挚而强烈,主题也在叙述中升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 议论文敢于“直击现实”
  现在资讯空前发达,考生心中不能只有李白、杜甫、苏轼、屈原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万能材料,更不能把它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任何作文题上套,考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如将对时事的所闻所想、所思诉诸于文章,这样才是使议论文体现真实的方法。
  例如,以下这篇以“吃”为写作对象的《该吃什么才吃什么》,就是直击现实、敢于表达的佳作。
  该吃什么才吃什么
  黄春梅
  中国“吃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不信?请跟我来。
  遇到难以对付的事时,我们说“真吃不准”;碰上费力的事时,我们会说“真吃力”;受惊时,我们说“吃惊”;受损失时,我们说“吃亏”;挨骂时,我们说:“吃骂”……确实,吃的很丰富,问题是该吃什么,自己要很清楚。
  我们现在经常说品味生活也是一种吃,因为它能吃出味道来,中国人以吃闻名,什么都吃。我们苦恼的是吃的范围太广了,很多时候,有些该吃的东西没吃,不该吃的东西又偏偏吃了。这样太混乱了,我们应时刻注意:该吃什么才吃什么。
  周久耕,被誉为“史上最牛的局长”。这是个添加双引号的称呼。为何如此戏称呢?因为他吃了不应该吃的东西,他在担任房地产局长期间,多次吃贿赂,以权谋私,把人民给予他的权力都吃进肚子里去了,终究法网恢恢,他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看,这就是乱吃的结果,有些东西再精美,再令你垂涎三尺,不该吃的还是不能吃。特别是那些拥有权力的人,面对金钱和女色的引诱,一定要管好自己,千万别伸手,伸手必被抓!周久耕就是个典型,他每吸一口天价香烟,就往囹圄生活迈近一步,以权谋私的吃最终连自己也会被吃掉。我们要从周久耕身上“吃一堑,长一智”,老老实实地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吃所谓的“美食”。
  “美食”不能吃,那么我们该吃什么呢?我想说:“苦”要多吃。大家肯定会疑惑,美食不吃,吃苦,什么心态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名言,我们知道:不“苦”何有彩虹?只有经历磨难,摆平苦难,才能迈向成功。而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都沉溺在爱的甜蜜中,他们遇到一丁点困难就忙着逃避和退缩。在这充满苦味的世界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多吃苦,多受些挫折,多经些苦难,自己想着怎样去面对,多碰几次壁,伤了,多敷几次药。总之,苦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懂得怎样把苦吃下去,最好将之变成自己的营养,变成自己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
  尽管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但我们来日或许会被各式各样具有卖相的精美“糕点”诱惑,我们要学会选择,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心中要留一条底线。
  本文观点明确,标题化用歌词“该出手就出手”,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文章结构清晰又严谨,首先例举说明吃有很多种类,目的是要引出“多而不乱,该吃什么才吃什么”;然后直击热点社会现象——“天价香烟局长”。反面论之,得出周久耕的不该吃,那该吃什么呢?一个过渡段顺势导出:有时候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苦是应该吃的。最后信手收尾,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自然。另外,文章语言流畅,联系生活与自身,表达真情实感,且主题颇有深度,从周久耕的个别现象引开,给一些拥有权力的人以警示。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