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妙招:善用丰厚的积累铸就佳作
作者:吴太凤 时间:2010/3/23 7:35: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15
无“米”即缺乏材料的积累,这样的学生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开头有观点,结尾也能回扣观点,可惜“猪肚”空空荡荡,只是一个空皮囊。或者抱着题目中的原材料原地打转,或者把前面现代文阅读中的文章拉来牵强附会一番,或者翻来覆去空发议论。这样的文章当然谈不上“材料丰富”,对症下药,增加积累即是。
有“米”指材料有积累,可能还很丰厚。有了材料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不一定。有砖不一定成楼,有丝不一定成锦,有米不一定成炊。从历年得分不高的高考作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学生储备并不少,但使用材料时出现了堆砌雷同杂乱等诸多问题,看了令人生厌。而真正意义上的“材料丰富”,应该是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那么,怎样让自己积累的丰厚材料在文章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材料丰富”的优秀之作呢?有“米”还得 “巧妇”做,才能呈上香喷喷的“大米饭”。现归纳一些铸就高考优秀作文的“巧妇”们的妙招:
一、从不同角度选取材料,使其具有广泛性。选材可以考虑古今中外、自然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地方、各种身分、正面反面等不同的角度。这样通过分类来选择使用材料,就能丰富不显重复堆砌了。
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一文的作者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他对余秋雨的文章、鲁迅的诗歌、庄子的名言,对海德格尔的精神、杜丽娘的风采、五柳先生的理想、东坡先生的志向,乃至梭罗瓦尔登湖的风光、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神韵,可谓心领神会,烂熟于心。从种种不同角度旁征博引,,既突出了中心,彰显了个性,又使文章辞彩飞扬。
2008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从正面举了牛顿的事例,又从反面举了亚当和夏娃、哥伦布的事例,从而一分为二地阐述了好奇心的作用和危害:它在推动世界进步的同时,也在积蓄着毁灭世界的力量。
二、让不同材料论证不同分论点,让材料各有侧重,各有所用,从而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如:
2008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运用梅兰芳、韩美林、美国一位电影主持人的事例分别论证了三个分论点:①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②在困难面前不要轻易说“不”;③在缺憾面前不要轻易说“不”。
2008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举了三个事例:杨叔子教授、青岛微尘、澳大利亚人。论证了三个分论点: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品格;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品格。
三、把材料放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放在文章开头,引出观点;放在文章中间,论证中心论点;放在文章结尾,帮助解决问题。材料虽然布满全文,但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如2006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文章由曹孟德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引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接着指出鹰与乌鸦各自的特点,然后由物及人,列举了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末尾再用曹孟德的诗强化主题,全文结构严谨完整。
四、引用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论证,形式灵活多变,让人耳目常新。在文中综合运用事例论据进行例证,引用理论论据进行引证,借用他物进行喻证等,各式各样的材料轮番上场,运用自如,把观点阐明得淋漓尽致,让人信服不已。
如2008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缤纷成就和谐》以三个人买不同饮料、暮春三月的多彩、《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儿、春秋战国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等为例证、又以“万紫千红总是春”、蔡元培的话、毛泽东的诗句进行引证、还以“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泽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进行喻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材料之丰富,形式之灵活,成为本文的亮点,赢得了改卷老师的青睐。
五、材料的运用要点面结合。"点"是指能有力证明论点的,并且是新鲜生动的某个事例,花费较多笔墨具体阐述,透彻分析。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能让人过目不忘。“面”上的材料,可以用类比、对比、叠加等方式一个一个地罗列出与"点"内容相呼应,。这个"面"与"点"配合起来,既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又扩充了论据的容量,能使文章显得充实饱满,增加说服力。
如2008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我本风雅)材料丰富典型而重点突出,先以“我”的成长经历重点阐述,再用屠格列夫、雷锋、周总理、许三多的事例来加以印证,这样的文章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
有时“面”上材料的叠加构成一个论据群,这种高密度的论据组合极显积累的丰厚,强化论证的力度。同时构成一组排比,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中一段就是这样:
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骄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
六、对材料不宜简单罗列,要有对材料的引述,更要有透彻的分析。
议论文写作要求有理有据,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引经据典只是议论的手段,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概括引述材料时要注意与深入的议论分析相互结合,这样才把材料真正落到实处,突出文章的主旨,增强说服力。而有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常常是:观点+材料+结论。这样的文章缺乏思想和深度。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事例,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常用的有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评价意义法等。
如2006 年广东优秀作文《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洪战辉是一位天使。他自强不息,用一个小男孩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社会道德标准,扛起了原本属于他和不属于他的责任。他把他那颗天使的爱心奉献给了与自己无亲无故的小女孩。他的事迹温暖了全社会,打湿了人们的眼眶,换来了感动的泪珠。当别人,当社会向他伸出援手时,他只是用淡淡的微笑婉拒了。洪战辉在用责任和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的同时,将自己也雕琢成一个感动中国、感动人间的天使。”
2004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以上两段分别采用评价意义法和因果分析法紧扣观点进行了阐述,充分体现了材料的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以上方法可为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不会使用材料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那么,让我们没“米”的找“米”,有“米”的做个“巧妇”,写出“材料丰富”的优秀作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