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作者:杜时忠  时间:2010/3/24 15:30:49  来源:laoxu 转发  人气:1506
  一、现存教育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翻开国内任何一本教育学教科书,都可以看到“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发展”的论述。这使人们(至少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的人)深信: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对照眼前的教育现实,却使笔者对这样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请看《北京晚报》1998年4月3日发表的一个高中学生写给该报编辑的一封信(限于篇幅,仅作摘录)。
  我是本市(北京)在校的一名普通高中生,作为一名学生,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我厌恶上学。”因为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我不喜欢这些,不喜欢天天穿梭在老师的脸色和家长的责备中。如果您认为我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您错了!我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当一道道难题都被我解开之后,那种通过奋斗而取得成功后的骄傲和喜悦更使我精神抖擞。但是,现行的教育制度、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爱”,使原来热爱学习,喜欢上学的那个我一去不复返了。
  ……
  几乎每个学生都听他们的老师或家长说过类似“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准没错”、“只要你乖乖照我的话作,就一定××××××”的话。“听话”似乎成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准则。我想,如果学生们真的这样去做,那么这一代将是最没有主见、最没有分析能力、最没有探索精神、最没有出息、最没有尊严、最没有骨气的一代。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而最让我感到懊恼的是,现在的学习生活竟然让我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因为我发现我们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根本没必要的各种知识上,这使我在学习它们的时候,只单纯地为了取得分数,而再没有其它目的了。想想看,除了专业性强的科研工作外,还有哪些工作需要用那些解题方法、公式、方程式和各种原理,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每天做几元几次方程、函数题、物理综合题、化学难题呢?
  这封信所描述的内容,笔者可以说是相当地熟悉,因为我们这一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这个中学生“厌恶上学”的呼喊却使我无比震惊,它使我对书本上阐述的千篇一律的育理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更让我震惊是,当我把这封信交给教育硕土课程班和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毕业班的学生讨论时,他们绝大多数的看法竟然是:
  第一,信上所说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第二,固然现存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各种人才,一个人受教育比不受教育要强得多,但是,总的说来,现存教育更多的是阻碍,而不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说现存教育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现存教育为什么会走到教育理论的反面呢?
  二、现存教育阻碍学生发展的表征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并有极大的个别差异性。可是,现存教育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社会、学校、家庭都无不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他们能上大学。在千军万马拥向高考这座“独木桥”时,其结果必然是也只能是优胜劣汰,败多胜少。为了成为胜者,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天天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学生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缺乏必要的劳动和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现存学校管理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现存的学校管理中,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运用的是行政命令,或利用校长、教师的权威,而很少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不管学生是否口服心服。更有甚者,有的教育者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表面上看,这样做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使学生规规矩矩,其实学生心理根本不服,只是慑于权威和压力而表面上暂时服从。一旦教师、校长不在场,他们仍然“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这样“教育”的结果使学生产生“官大一级压死人”或者“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的观念,并导致人格分裂,形成两面人格。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或者投机钻营,以权谋私;或者胆小怕事,畏首畏尾。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学内容单调、贫乏,导致学生厌学、思维方式僵化。
  为追求高分数,完成教学任务,通常所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考试考多少,教师就讲多少,就要求学生背多少,现存的教学内容,完全跟着考试科目转。小学以语文、数学为主,其他科目可有可无。初中以数学、语文、外语为主。高中文理分科,按高考的考试科目来开设课程。这几年来,迫于素质教育的压力,有的学校则实行两种课表,一种用于实际运作,另一种用于应付上级检查,仍然大搞“应试教育”。由于整个学校教育都围绕考试转,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答案。比如,“同心协力”是对的,“齐心协力”就错了;一道数学题只能有一种解法,其他的都是错的。这种强求整齐划一的做法带来的是学生创造性受压抑,思维方式僵化。就以语文教学为例,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以前,还能写出一些精彩的句子,但是越到后来,越怕作文,越不愿写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必须按照考试的要求来作文,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少给分,甚至没有分。
  三、现存教育何以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异化,教育人文意义的丧失
  “异化”本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这里,我们把它引入教育学领域,来说明现存学校教育是如何走到自己的反面的。
  学校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教化为大务”,教师也应该是点拨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然而,现存学校教育却是教育的异化,是人文意义的丧失。
  教育异化首先表现为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
  从教育的发生来看,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不仅教育者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整个教育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教师也好,教育制度、教育措施等也好,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教师成了主宰,而学生则成了“工具”。因为,教师掌握了标准答案,既是学生道德和知识的源泉,又成了标准、规范和秩序的化身。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由“人”而变成“非人”、一种“容器”、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
  那么,教师真正成为“人”了吗?也没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是“非人”的。他也不能有自主意识,而只能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来教,有时候甚至明知不科学,就因为“标准答案”是如此规定的,也不得不违心地去教。他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个好分数,为了更高的升学率。学生固然是考试、作业的机器,教师也是考试制度的奴隶。
  教育异化其次表现为学校的异化。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其根本职能是培养人的。任何对学校教育的改革,都只能是为了强化这一职能。从社会层面来看,学校正是以其进行着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文化传授活动,才在社会分工中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从我国教育实践尤其是近些年的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学校教育却走进了误区:把学校办成了一个小社会,办成了一个经济实体,而不仅是一个教育机关。
  过去,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有什么部门,教育行政机关就有什么部门,相应地,学校也就有什么部门。理由就是“工作对口”。其结果,学校的摊子是越铺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教育成本越来越高,而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低,教师的地位和教育的效率也越来越低。本来为教师科研、教学服务的一些职能部门和人员反而成了限制甚至阻碍教学、科研的力量。结果是,在本来由“教师治校”、“教授治校”的学校,教师的地位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学应该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很少有领导深入教学第—线,深入课堂,去了解学生,去听教师讲课。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不知道学校的校长姓甚名谁;大学四年,也很少有学校领导到学生寝室去看望过学生。学校领导不忙教学,在忙什么呢?
  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学校的围墙,众多的学校纷纷破墙开店,校园里似乎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于是,学校在过去“办社会”的痼疾上又加“新伤”:学校办产业,校园开公司,商店进教室,学校又成了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鉴于我国教育界功利主义思想日渐抬头,短期行为日趋严重,有识之士发出呼吁,要求研究教育的人文内涵,重视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
  四、探寻教育的人文意义
  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并不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所特有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它具有世界性,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拥有了充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逐步摆脱了古代社会的愚昧状态,而进入科学昌明、技术发达和教育普及的时代。与过去相比,人类社会无疑变得更进步、更文明,也更繁荣。
  然而,现代社会也不是幸福美满的人间天堂,它在解决了以往的问题之后,又面临着新的难题。在物质生活上,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并不等于每个人所占有和享受的物质财富也在同步增加,更不能保证财富分配上的公正与平等。在精神生活上,现代人更是面临着双重的难题。一个难题是,现代社会似乎并没有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增长,人们在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另一个难题则是,现代工业文明赖以成长的基础——科学与理性极度膨胀,形成了新的迷信与霸权,导致对人文精神、人的情感的压抑与忽视。这种情况也深深地反映到现代教育上。
  现代教育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这样的定位一一为职业作准备,确实很现实,也似乎很容易见效,可是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只是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与此相联系,现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却在丧失它的“深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表现在教育内容上,现代教育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为主,只是注重了科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最基本的中介物。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所以,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它是“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一言以蔽之,现代教育由于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由于对人作了片面的理解,导致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被荒废,导致教育人文意义与价值的失落。
  教育的人文意与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个人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在人文的维度上,正如黄克剑先生所指出的,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境界涉及真、善、美、圣等人生价值的甄辨与确认,所谓知识、智慧、身心健康只是从这里才可能获得相当的价值自觉。在教育学的视野中,知识应当是涵淹智慧的知识,智慧也当是以正义、和谐、真、善、美、圣等价值为其运作神经的智慧。教育在人生境界陶养的层位上,亦可谓之“教化”,它既非“德育”所可涵盖,也非“美育”所可涵盖。教化也是“教”,但这“教”不在于求知欲的循循善诱,而在于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因此,它更看重“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证,而不是“他律”方式的谆谆说教。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善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这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指出的,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单体会到常识,并能了解经济的意义,欣赏美的事物,又肯为社会服务,即便对生存的意义也能彻底体会。
  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不能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总之,教育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方方面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人生有怎样的难题,教育也便随之有怎样的难题。”
  五、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教育既有经济价值,也有非经济价值;既有科学价值;也有人文价值;既有长远价值,也有短期价值,每种价值都只是教育满足社会及个人不同教育需求的属性。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人类世界的两种基本价值尺度,代表着人类发展的两极,两者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所以,与其问我国教育改革应对人文价值采取何种态度,毋宁问如何在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进行抉择与整合。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即两个方面都缺一不可。然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人类在解决这类矛盾时往往显得顾此失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愈益受到重视。德国人在总结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时,把广泛普及的职业技术教育当作“秘密武器”。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认为:资源匮乏的日本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见,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被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然而,西方社会并没有因为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变成人间天堂,相反,却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年轻一代道德水平普遍下降、责任感降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原因在哪儿呢?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重要原因在于现代教育陷入到破坏性地对物质追求的社会思潮之中,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人们只重视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学校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
  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准下降的事实。这也反证了人们要求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怎样重视呢?应采取哪些措施呢?显然,这比认识到教育人文价值之重要性更为关键,也更为艰巨,其间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功能观应进一步明确。教育不仅仅具有显性的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隐性的非经济功能,教育既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前者体现为发明技术、带动产业、准备人才,后者则跟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确立信仰、丰富生活、和谐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其非功利性,注意了其短期的社会价值,而忘记其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的非功利性,在于它的长远性或未来性。尤其是教育人文价值的发挥和释放有一个过程,应该允许教育与现实的政治、经济保持适当的距离。当前的问题在于教育过于紧跟形势,成了经济改革的附属者,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教育改革的许多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都可由此得到说明。故此,应树立长远观念,调整教育期望值,而不应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第二,要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前些年,有关部门提出要使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比例各占一半,现在看来对此要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感到,职业中学毕业生后劲不足,希望多办普通中学,并且要在职业教育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学校教育有责任对此给以满足。
  第三,大力扶持人文学科的发展。一般认为,人文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理论等等。在高教改革中,文史哲基础学科往往首当其冲,或停止招生,或限制招生,或改变方向,向应用学科转型。据说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分配难。这种状况与学科本身存在问题有关,但更应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理论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学科。
  第四,重视和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意义。科学教育也不必然违背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运用科学技术,来开展科学教育。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却是相通的。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注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方法,更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这是今后科学教育中应该予以改进的地方。此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开设STS课程,把讲授科学知识与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结合起来。
  第五,以人生观教育为核心,加强道德教育。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旧价值观念混乱的时代。过去那种假大空的政治化道德准则已遭到人们的唾弃,新的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道德准则、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所以,年轻一代迫切需要生活指导,以改变价值真空状态。现在学校教育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必须确立一套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它必须以人生观为核心,然后延伸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必须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最大幸福是什么,怎样去确立生活的理想等一系列与个人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目的,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那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