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花妙笔:举手投足见精神

作者:进山中学 邵捷  时间:2010/3/30 15:04: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1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精彩的细节描写向来是最能打动人心之处,比如,同样写手,一只手刑前画押捏着笔一抖一抖;一只手临死前想把镀金十字架牢牢抓住而作出骇人姿势,一只手反映了阿Q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点,一只手活画出葛朗台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一句话,是细节描写让人物性格变得丰满、鲜活。
  但在学生习作中,“千人一面”是作文的通病,就是因为忽略了细节描写,所以人物形象干瘪、呆板,也就失去了神采和灵魂。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真所谓举手投足见精神。
  怎样让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我的思考有两点。
  一、 用一双善发现的慧眼,“不同处”多留意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刻意,也不做作,却最能反映这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而恰是这些细微的地方,才是这个人有别于他人的典型处,如果善于发现,及时捕捉这些“精彩“的细微处,那么,属于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自然会鲜明、生动。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一句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就写出她的特例独行的性格特点。当然,你的这双慧眼,不仅仅是用来看外貌、看衣着的,更重要的是善于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寻找不同,这“不同处”往往就是特殊点、细节点。如08年上海满分作文《他们》中“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作者正是抓住了一个外乡人过马路与城市“正常人”的不同,所以才能捕捉于笔下,将民工子女进入城市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
  二、拿一只善表达的神笔,个性处精描摹
  “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 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看似短小,却魅力十足,因为它能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经典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中国广大农村女人的个性特征,一个“震动”一个“吮”,非常传神地把女人复杂的心理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有了鲜活的人物,整篇小说因之而充满清新的荷叶语荷花馨香,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当然,你的这只笔必须“神”,那非得做到精雕细刻,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这就需要精心锤炼词语,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传达出人物的神韵。如09年湖南优秀作文《踮起脚尖》中“是奶奶,她往前倾着身子,使劲地踮起脚尖,努力地探着头往教室里看,可总也不够,她又踮直了脚尖。我一出来,她似没晃过神来,仍然保持着踮起的姿势,如同一位芭蕾演员,只是没着装,手里还提着送来的水果”,一个“倾”,一个“探”,一个“踮”,这三个动词,把 奶奶对我的深切关爱表现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细节,在举手投足间,令我们对优秀作品过目不忘,细节,在一笑一颦中,将人物性格淋漓展现,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 中一个“掇”字,施耐庵把林冲武艺高超写绝了。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奔逃途中三笑一哭 ,罗贯中把曹操奸诈、狡猾和自负写绝了。古往今来的大家们,总致力于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人和事,终于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细节“磁力”就在此吧。请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这一把金钥匙为你所用,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
  文章美容室:
  拉车人
  进山中学        李芸
  “妈妈,拉车人不休息吗?”
  “会的,等你长大了,他就能休息了。”
  车还在风里、雨里行驶着。
  “妈妈,车子不能停下来吗?”
  “只能停一会儿,久了,它就会像铁一样,不经常擦,便会锈了。”
  我知道,那个拉车人很累,他和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微笑,我觉得他只是一个拉车人。我透过窗子,看到他在拉车,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似乎也不懂他为什么拉车。
  我问:“妈妈,他该休息了吧?”“快了,快了,因为你在不断长大。”
  夜晚,满天的星星打破了夜空的沉寂,仿佛荷塘里传来的阵阵蛙声。他推开门,拖着疲倦的身子,躺在了床上,“你去睡吧,明天你还要上学。”“哦,知道了,妈妈。”朦胧中,“她最近学习怎么样?昨天开家长会,老师怎么说的?”“她数学挺差,刚刚及格……”“这天忽冷忽热,可得注意给她多添几件衣服,明天我去送她上学吧。”我又睡着了,梦里,他在跟我笑,我知道他爱我。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拉车人,无论外面是狂风还是暴雨,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不停的奔波,他——我的父亲,默默的关注着我,默默的付出着,那辆车是他一直拉着的,不就后,他该休息了,因为他老了,我长大了。
  快快长大,我也要做一个拉车人,永不让车子锈蚀,因为车子的动力是爱。

  【修改意见】
  本文优点是以“拉车人”为线索,选取一两个生活的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理解父爱。但是这篇文章中缺少对细节的具体刻画与细致的描写,从而削弱了文章的感受召力,也使得文章的波澜受到大的影响。要想把这篇文章修改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成长内涵缺少恰当点明,这需要作修改;二是从我的角度去写父亲拉车的艰辛,注意细节感受,把笔墨重点放在对父亲的描写上,这样也能让文章字数符合800字要求。
  拉车人
  进山中学        李芸
  镜头一:风雨夜,看到奔跑着的拉车人,母女对话。
  人仍然奔波在外。
  “妈妈,拉车人不休息吗?”
  “会的,等你长大了,他就能休息了。”
  镜头二:酷暑天,看到奔跑着的拉车人,母女对话。
  “妈妈,车不能停下来吗?”
  “不能停,停久了,它就会像铁一样,不经常擦,便会锈了。”
  其实,我是知道的,那个拉车人很累,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从小,父亲和和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微笑,所以,我似乎从没感受到父亲的爱,所以,我似乎忽视了父亲的爱。所以,在我的记忆中,他没有什么嘉言德行,他只是一个拉车人,为了不让车子锈蚀。早晨,我起床,屋里只有妈妈,她在灶边做饭,我透过窗子,看到他在拉车;透过窗子,我一年年长大;我透过窗子,我读懂了他的身影,读懂了父亲的爱。
  那是怎样的一个刺骨的冬天的清晨,他手上的裂口溢出了血,血在风中凝固,裹上胶布,他没有停歇;那是怎样的一个酷暑的夏天的正午,火热的太阳挂在天上,一束阳光射到他身上,他的汗水从额头流过脖子,湿了衣裳,浸入了车轴里,他的汗水成了车子的润滑剂;那是怎样的一个可恶的傍晚,太阳还悬在山坡上,风已经肆无忌惮地呼啸起来,而车子还在行进,看着他在风的肆虐下依旧往前行进,看着他的有些许斑白的发迹。我问:“妈妈,我想让他休息,他该休息了吧?”“快了,快了,因为你在不断长大。”母亲敷衍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竟这么容易……
  夜晚,满天的星星打破了夜空的沉寂,仿佛荷塘里传来的阵阵蛙声。他推开门,拖着疲倦的身子,躺在了床上,朦胧中,我听到了父亲的问寻, “她最近学习怎么样?昨天开家长会,老师怎么说的?”“她数学挺差,刚刚及格……”“这天忽冷忽热,可得注意给她多添几件衣服,明天我去送她上学吧。”我睡着了,梦里,他在跟我笑,我才知道他是爱我的。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拉车人,无论外面是狂风还是暴雨,是酷暑还是严寒,都不停地辗转、奔波,他,我的父亲,就是这样默默地关注着我,默默地做着父亲的责任。
  我想,不久后,我该接过父亲手中的车,因为他该休息了,因为他老了,我长大了,因为,我该做着子女的责任。
  快快长大,我也要做一个拉车人,像父亲一样不让车子锈蚀,因为车子的动力是爱。
  【升格评析】
  修改后文章加入了我对父亲的理解,特别是以我的心理活动来写父亲,以父亲拉车的艰辛处处感染着我,督促我成长、懂事,理解父亲,为了让“拉车”这一线索更有象征意义,加入“我想,不久后,我该接过父亲手中的车,因为他该休息了,因为他老了,我长大了,因为,我该做着子女的责任”使文章主旨更鲜明。
  火眼金睛:  
  阅读下面一条手机短信,指出语言不得体的地方。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找出并改正三处即可)
  老师:
  你好!
  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你鼎立相助的结果。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
  你的学生  刘勇
  2008年9月20日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答案 (1)“你”改为“您”
  (2)“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你的帮助下学习,深表感谢”
  (3)“造诣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
  (4)“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
  (5)“好好改造”改为“好好学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