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悬崖边的树》有感

作者:不详  时间:2010/5/2 19:48:01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6164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地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1970年,中国仍处于奇异的黑暗状态,诗人曾卓由于社会政治的缘故作为“胡风集团”成员正经受严重的身心和严峻的良心考验。被压迫流放的日子,社会动乱和个人遭遇使诗人忧愤,沉重,也使诗人对自身的承担不得不做出反省和沉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生长在悬崖边的树在风中挣扎与坚持的具体场景。这或许与他个人的经历与讳莫如深的痛苦不无关系。这种隐匿难言、独具特色的个人痛苦在诗作中淋淋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从语言方面看,诗歌运用了种种语言结构和修辞技巧,构筑了不同于实用语言的审美语言。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诗人以陈述句的否定形式开头,“不知”其实是“知”,这种换喻性的使用,用否定代替肯定,使读者产生与诗人的共鸣,增添了诗作的张力。如要改为“我知道”或“你知”那就失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奇异”一词比“奇怪”“奇特”的意义略胜一筹。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当时的反右、文革使许多文人陷入苦难之中。“奇异”也暗指了这场运动的不正常性。“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换成我们所理解的白话就是“反右、文革这是一场不正常的运动”而作者当时内心的挣扎,加之社会的动乱环境,诗人是不可能把感情表现的很外露的,就诗歌的意蕴来说这样的语言也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要求。所以诗人选用了“奇异”来说明这场运动的歪曲性,也含有了讽刺意味。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在这句话中,诗人引出了全诗最大的意象“树”,说到意象诗人在整首诗中运用意象颇丰。如“小溪”“悬岩”“深谷”等等,而“树”的意象是全诗的主体意象。“树”暗指了诗人或者可以说暗指了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群像诗人这样处于逆境的人。诗人选择了“树”作为自己的代表,表达了自己身处社会的边缘——“平原的尽头”,主流的底层——“临近深谷的悬岩上”。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分析,这里使用的是暗喻。“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就是暗喻这一写法的具体操作。“平原的尽头”表达了作者的当时处境之难,可以想象平原的尽头是一个什么样的边界,其实是无边无际,也表达了作者社会地位如此之低,从中深刻体会出作者身处逆境的痛苦。“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同样是表达的作者的生活的边缘化。这里的暗喻的使用,在诗的总义中产生不同反响的表达力。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身处困境的人毕竟是孤独的,何况诗人还在背负着所谓的“罪名”,所以他只能远离社会的主流人群,站在社会的边缘欣赏“风景”。“倾听”一词的使用,赋予了“树”的人性化,诗人完全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到了这棵“树”任凭“树”的思想飞跃。而“森林的喧哗”与“小溪的歌唱”形成对比或形成一种反衬。远处“森林的喧哗”表达的正是一种狂躁,一场场永无安宁的争吵,诗人在感叹着这场动乱的悲哀啊!此时诗人心中“小溪的歌唱”却是一种恬静、自然的心境。一“躁”一“静”的强烈反衬,更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反思与自省,也使诗作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在朴素中增添了整首诗的感染力。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这句同上句相比较,更加具体的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无时不刻在缠绕着他,而他却又“倔强”的“站在那里”也表现出诗人的坚韧性格。在这里,诗人使“树”完全具有了人的思想,或者说作者的思想。如果说上句是“人”的形成阶段,那么这句中的“它”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人。诗人用“它”吐露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内心独白。用“它”的眼光去看世界,借用“这棵树剖析”着自己。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风”在拼命的吹着“树”,“树”留下了风吹过的印记。这也是在说诗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烙上了深深的痛苦的烙印。“弯曲”是肉体上的折磨,“风的形状”是精神上的无言的痛苦。诗人忽然觉得自己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个人的命运,这一切无法言表的东西,由眼前的“树”的存在形式暗示出来。
  我们在看诗的最后一部分“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展翅飞翔”这是诗人对于树的近景描写,也是“树”由外形到内质的一个上升,特别的运笔将“风的形状”作了“跌”与“飞”的双重舒展。从而写出了树在险峻环境中十分独特的存在的状态,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树的状态,生命的状态,既可能“跌”,又可能“飞”,要战胜“跌”才能“飞”。“悬崖边的树”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棵”。
  诗人在诗中也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它倾听”,“它孤独地”,“它的弯曲”,“它似乎”都是这一手法的具体运用。这里地反复是对情感起伏的强调,是对反复词的情感意义的加强。同时这种写法也增加了作品的韵律性和节奏感。诗人的感情世界也在这重叠中显露无遗。“它”是“树”的指代,又是“我”——诗人自己的替代。转换过来就是“我倾听”,“我孤独地站在那里”,“我的弯曲的身体”,“我似乎”。这样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似乎在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它”才敢正视这“平原”,这“深谷”,诗人反复的用“它”,用“它”的眼光,用“它”的理解,用“它”的内心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着自己,“它”就是“我”的依附,成了“我”的象征,“这棵树”成了诗人的全部象征。
  “这一棵”独特的“树”给诗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享受。诗人借助于“树”把自己的内心复杂的心境发挥到了极致,深刻剖析了自己,我们也借助于这棵“悬崖边上的树”对诗的创作有了更深刻的分析,“这一棵”也启示我们,意象构成象征的根本,象征的精神不孤立的存在于意象之外,只有在意象的捕捉摹写上行神入骨,意的传达才会浑然天成。从美学的效果看,“悬崖边的树”有中国画的抽象美、线条美和构图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