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述题考查回顾与瞻望

作者:不详  时间:2010/4/30 19:04:49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671
  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述题占二十分左右,许多考生得分不尽如人意,常常看作自己的失分坡、伤心岭,同时也成了高考语文拉大考生分数距离的杀手锏。所以回顾过去考查的主要内容,瞻望未来,预测稳中之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将对新一届考生大有裨益。
  近两年,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等。题目设置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与前几年比较,出题范围已明显加大,能力要求显著增强,给考生在表述空间上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尽量使试题突出开放性。这些特点在2006年高考中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回顾过去,仔细分析今年的高考试卷,笔者归纳出以下命题方向,希望新一届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引起注意,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一.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
  ㈠从文体特点抓主旨
  命题人往往根据选文的文体特点来设计题目,而明确中心是解题的前提。考生如果从文体结构、要素等特点入手,较容易地把握作者的观点。近年来高考主要是考查文质兼美的散文,如果是记叙性散文,就要抓住记叙事物的特征及作者的感情态度,感悟性散文,则要抓住作者感悟了什么等。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在具体阐述作者观点时不违背主旨,提高答案的准确度。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选文是冰心的《一日的春光》,首先清楚这是篇记叙性散文,再找出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表现作者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后面的各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别是第17题,直接涉及作者对“一日的春光”的评论,把握中心解答则尤为重要。
  ㈡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高考中有些考生不随文就理,而是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越俎代庖,想当然地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答题失误。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试卷第21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有的同学对作者态度的分析落笔就是对旧式宅院的肯定和对高楼大厦的否定,这主要是考生只看到表面的“题目”,没能认真阅读原文,想自己所想而不是想作者所想造成的。细读材料可以看出,作者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
  二.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
  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词语的语境义,如词语的指代义、引申义、比喻义、附加义等;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解答此类试题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做到“三不离”,即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14题“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理解,答题时需要据下文所写内容是对春天的感受、欣赏可得出本题答案。依照常理,“吞咽”和“春天”搭配不当,但此处的搭配显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这里的“吞咽”无疑不是真正的吞咽。依据与春天进行搭配的习惯,再推敲一下作者的感情,可知“吞咽”在此处是享受、欣赏之类的意思。
  三.对问题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㈠信息的整合与挖掘
  命题者要求回答的问题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中,渗透在字里行间,有的较为明显集中,有的则较为分散隐晦,所以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对分散信息的整合,对隐含信息的挖掘。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16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这句话在文章第九自然段,在文中寻找与之照应的内容,就会发现答案在第10、第11两个自然段中,从中寻找对海棠的评论加以整合,从而提取喜爱海棠的原因。其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一句不能直接作为答案,必须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有效信息。根据作者下文观海棠时联系“幼稚园放学”的描写“快乐、活泼、力量、生命”,具体感知此处隐含的信息应为“充满生机”或“充满生命力”。
  ㈡回答的角度与表述
  答题一般要求用陈述句,而材料中的反问句、否定句等句式中常常包含着答案的要点,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表述转换,做到与提问角度相一致。例如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试卷第19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 ‘西北高原’?”该题所涉及的有效信息是材料第六节中两个否定句对此作了阐述“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但考生不能照抄,应将否定句转换为肯定句。
  四.对表达技艺、表达效果的分析
  此方面的考查是往年高考中的难点和热点。从备考角度讲,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如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比兴、白描、先抑后扬、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行文方式有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照应等。从功能角度讲,各种表现技艺一般是为了深化中心,强调感情,具体说来,如象征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对比衬托可使主体更突出,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第二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等等。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试卷(Ⅰ)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此题是对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的理解。回答时必须明确作者“抑”的是什么,“扬(或者说突出)”的是什么,做到答案准确无误。
  五.对新的考查方向的把握
  以下几种新的考查方式应当引起注意:㈠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变为赏析,如天津卷第18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这类题须注意题目要求“赏析”这句话,就不能只是对含义进行解说,还要注意从形式方面作答。内容上,“褶皱的情感”指往日一些解不开的烦恼;形式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㈡对阅读材料的某个方面的赏析,如辽宁卷第21题“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此类题目要求既要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好,又要有自己的见的。㈢完全用自己的思维说话,如辽宁卷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此类试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今后的鉴赏开始体现阅读者的思维了:不仅被动地去读,还要主动地去想;不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还要想自己所想。比如此题,无论回答删去“好”还是“不好”,只要说法合理则可得分。
  另外,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对文中,特别是对文章开头的“原因、作用、目的、好处”等方面的考查,例如全国卷(Ⅱ)第14题、北京卷第19题、广东卷第16题、重庆卷第18题等,其实此类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考查,不仅仅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者只是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回答此类题一般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结构、表达技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方面包括思想、主题、观点、形象、情感等,这需要考生吃透原文的信息,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外,使用一些常见术语回答时不能过于笼统,还要体现文章内容特点,如深化了什么主题,突出了什么形象,便于什么情感的抒发等。
  当然高考考查是多方面的,以上几点只是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已,其它诸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湖南卷第21题)等也是常见的,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同样不可忽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