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歌曲与古诗情蕴

作者:不详  时间:2010/5/28 21:26:54  来源:wyzxyl2008转发  人气:3752
  1、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第一段其实已经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我”一边为素胚上色,一边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画不下去,纵是丹青圣手,瓶上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忧伤。从文笔和选用的意象来看,开首直叙,并不词藻华丽,但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韵雅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湾的说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内地的语言习惯。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全文的点睛之语,优雅而深情。有人误认为“天正在等烟雨”等说法,是因为对青花瓷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极少,也是最美丽的颜色。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其实主要是湿度)所以说,烟雨天时出现天青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天青色等烟雨”不但诗话了语言,而且串联“而我在等你”彰显出伊人于“我”而言多么的可贵。再加上动人优美的旋律,令人如闻天籁。“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依然秉承一边勾勒青花一边展开思绪,而伏笔一词其实对以后的结局作了暗示。“我”是否与曾经邂逅的女子缘悋一面呢。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  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同样的旋律再次吟咏,一个“晕”堪称绝妙,什么是晕?我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缓缓扩散,这就是晕。人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朦胧的月光下,结局竟真的被打开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本句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是的,看到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个喜剧结局。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现了幻觉,朦胧月光消逝,不过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倒叙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见,匆匆话别的来龙去脉,依然是一边勾勒一边追忆。不得不说方文山有着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连续三个惹字用得极妙,虽然“帘外芭蕉惹骤雨”活剥自前人诗句。顺便说说,这种方式也叫做“无理而妙”,最早来自元曲,显然骤雨不是芭蕉惹来的,这样说没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来了。   
  反复吟咏最动人的两段旋律,并重复歌词,直道柔濡的江南烟雨把所有的听众都全部融化……
  2、千里之外
  【方文山写的这首歌,颇有古典情韵】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
  时间被安排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
  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
  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两鬓斑白
  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等你来
  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瑕的爱
  你从雨中来诗化了悲哀我淋湿现在
  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
  被岁月覆盖你说的花开过去成空白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听周杰伦、费玉清的《千里之外》,很快就被这扑面而来的带有浓浓的中国情调的音乐所吸引。乐曲中流淌出的深情,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百转回肠,黯然忘情。曲子很妙,词也飞扬,相得益彰。方文山的这首“素颜韵脚诗”,空灵剔透,含蓄蕴藉,值得细细咀嚼回味。 
  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 我等燕归来 时间被安排
  演一场意外 你悄然走开 故事在城外 浓雾散不开
  看不清对白 你听不出来 风声不存在 是我在感慨
  开篇便为我们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悬崖是凝重峭拔的,“屋檐如悬崖”虚写出幽居者内心的沉重,森森然,凛凛然。
  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 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 经不起谁来拆
  人生如梦,美丽的梦有着美丽的忧伤。沉醉在梦里,是暂脱世俗、超越凡尘的最好方式了。一觉醒来,一切恍如昨天,“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四顾踌躇,百感交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天地间充斥着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法表达的忧思。
  我送你离开 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 或许不该 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 天涯之外 你是否还在
  岁月的黑白中,留下的是偶然间忆起时的无措,纵使相隔咫尺天涯的心痛和酸楚。“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徘徊彷徨转为幻想之境,热烈盼望梦入虚拟天堂。虽然心中明白,你已经离开,消失在天涯千里之外。
  琴声何来 生死难猜 用一生去等待 闻泪声入林
  寻梨花白 只得一行 青苔 天在山之外 雨落花台
  我两鬓斑白(我等你来)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面,思绪在弥漫。蓦然回首,只觅得一行青苔。
  一身琉璃白 透明着尘埃 你无瑕的爱
  你从雨中来 诗化了悲哀 我淋湿现在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的《江城子》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永隔阴阳已经多少个黄昏,思之不得见之,念之不得语之,只留得记忆中残存的欢景愉时,凭吊十年前的红袖添香。
  芙蓉水面采 船行影犹在 你却不回来
  被岁月覆盖 你说的花开 过去成空白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船行的影子犹在眼前,但佳人不见踪迹。在过往与现时的纷乱迷离中,有多少被岁月覆盖,成为空白。只有一朵“不胜凉风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的水莲花,依然亭亭地立在记忆的深处。
  3、东风破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黱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歌曲的整个音乐平稳和缓,娓娓道出心事,没有高涨的情绪,也没有高亢的激奋,是那种慢慢浸染人心打动心肠的旋律。一支《东风破》琵琶曲,支撑着歌曲的故事,左右着人物的心情,其中琵琶与二胡的大量运用更使曲调悠扬娟逸,仿佛是在谱一曲幽美的山水画卷,扬一场暗暗东去的长风,风中画里,离愁幽幽。
  词句造语古典气息浓厚,营造了浓厚的雅致意趣,伤感情绪油然而生。“一盏离愁”,“离愁”却以“盏”形容其量轻而反衬其重;“一壶漂泊”,“漂泊”又以“壶”形容其数少而反衬其多,都为别致新语,耐人咀嚼。“岁月在墙上剥落”,“剥落”本为“一片片地脱落”,状物脱落细节情形,此处却摹状出“岁月”在墙上流逝之态,实为新奇造词,空灵而又沉重。“枫叶将故事染色”,枫叶本由岁月染红,经历春秋故事而成红亮招展,已是别具情味;此处却又是枫叶多情,移情于主人公的故事而着色,进而使人物将结局看透,平添了多少离别伤感和分手无奈。
  再看几个句子,简捷凝练而表意丰厚。“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铭心入骨的思念,因“你走之后”而生,因思生而借酒,因酒酣而生暖,因暖透而生忆,因回忆真切而沉湎忘我,因沉湎难拔而形容消瘦,多少情思,无数过程,一语了结。“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自古以来,花开只一次,明年已开之花,所依既非旧枝,也非去年容颜,最多只是相似而已,此种情状谁人不知?可谁人又去珍惜眼前旺开之花?谁不是辗转过后悔恨不迭,叹一切过去不能重来?可是谁又能汲取古人同样的教训,而能倍加生爱,护花惜花,疼花恋花,而不负匆匆花期?多数还是看过即去,甚至走马而观。鲜艳明媚本无多时,况又有无情摧残,怎不令花幸福而开、悲伤而谢?直到花谢之后却又说什么“错过”之语岂不虚伪可厌?可是,事实就是千百年的重复、千万次的相似、千百回的忏悔,最终还是无济于事的遗恨。淡淡几字,味道醇厚。
  另外,全词造境荒凉、幽静,“窗口”“月圆”“夜半”“烛火”“苦酒”“枫叶”“篱笆”“古道”“荒烟蔓草”这样的意象构成了冷落萧条幽境;“伫立”“寂寞”“浪迹天涯”,这样的人物活动于情境之中,使得境中人充满孤独感、漂泊感。思昔景,忆旧人,流连徘徊,不能自已;花开花谢,水流飘逝;琵琶奏古曲,琴声悠悠,人儿幽幽。一切笼罩着一个遗憾忧伤的故事:分手,不得已而沉默的分手;无奈,难挽回而失落的无奈。
  整体结构上,旋律和歌词两两一组,而在表情达意上又要交错呼应,照应周全。断肠人,天涯凝眸,回首时,小桥流水处,伊人媚眼盈盈,笑语暗暗……身边景和忆中境交织,分不清彼此,眼前意和旧日情错杂,说不出所以。
  自然,歌词就是诗,就应具备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丰厚意义以及诗的美感,否则就是大白话砌堆。不要认为被旋律掩盖着就能藏拙,就像自认为嫁了美男子自己便也是美新娘,尽管人们听歌首先是被旋律打动,进而学唱歌词。当然,如是好歌词也是不可能被糟糕的旋律遮住的,但若能曲词皆美,自是最佳搭配,郎才女貌一般,脍炙人口,传唱不绝。
  4、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那时,你淋漓着江南的小雨,穿着篾草织的蓑衣,挽着的裤脚刚好在膝盖以下,裤子上的碎花落在花鞋上许多。
  一片春愁的日子里,湿软的泥土沾染着你的脚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季节中,你含苞欲放的身体散发着油菜花的清香,摇曳的背影调和漫山遍野娇滴滴的花黄。
  我最近总是想抒情,不知道怎么了。望着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丁星雨点似乎还有几片雪花胡乱飞舞,这种想法越发凝重。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雨断云收,篱笆上斜挂的蓑衣面对木屋窗前的留影,轻轻的漏下余存的雨水,仿佛心思,一滴,一滴……深院静,小亭空,多想风雨再起,你去撑起一把油纸伞,踩着春泥,在风里,在雨里,撑得相思飘散,飘散着久远,飘散着凄迷。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那时,你是长大了的你。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我说这不是江南是粉巷,你的眼神没有了那时的清澈。你笑,笑得好招摇。我说江南是一幅画,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絮和风细雨一起飘飘。你说江南其实更是一种心境,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杏花村馆酒旗风。举杯换盏间,眉宇间既有江南女子的绕指柔情,也有西北大漠的悲伧豪迈。既能醉里挑灯看剑,也能似花还似非花。看着你真的长大了,无所不能,我说我走了。
  人将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处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微笑着看着对方想着江南。
  雨中蓑衣还在,风中纸伞斜斜,人去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