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儿的丢失——评析“《师说》课堂实录”
我初读《<师说>课堂实录》,很钦佩该授课教师扎实的语文素养和灵活自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旁征博引,逐步启发学生思考领悟,明辨是非;同时学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本节课师生配合是很默契的,学生们在老师旁征博引的教授中因课悟道。感觉这节课似乎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例如实录中有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授课教师将较枯燥的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还向广阔的生活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似乎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该节课教师还做到了因文传道,学生似乎也因课悟道。
但是,认真再读这篇《<师说>课堂实录》,我觉得这节课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那就是语文味儿的丢失!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性。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目前在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文、泛语文现象(如本节实录总感觉是一堂思想品德课)。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倍受瞩目的语文教学,似乎是在无垠的草原里行走,于一路的奇山异水、繁花似锦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失去语文独有的真味。
游离文本,游离语言本身,热衷于语言和文章之外的“体外循环”,可以说是现行语文教学特别是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的一个怪病也是通病。这被著名的老语文教育专家昊心田先生称之为“浮躁”病。本节实录对教材文本蜻蜓点水,对旁征博引来的故事走马观花,乍一看,课堂内容相当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也十分热闹。但明显游离文本,尤其游离语言本身。
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教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面对”并直接“接触”语言文字本身,是基础的基础。本节课的“致命伤”就是缺少“接触”文本,缺少对文本必要的解读。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在教学中一定要仔细而充分地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重要的语言点。我想,切入的最佳方法是就是“读”。我认为“接触”文本首先就要“读进去”,也即读进文章里面和深处去。只有读细读深读透,才会有体会、感受,才谈得上味道和理解。具体的过程说来,拿过《师说》,先行泛读,整体有所感觉之后,开始精读。精读时候,进入对关键语言点、要害句段的品味。这一步尤其需要老师的点拨、引领和指导,有时候就是示范。注重诵读的施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朗读加静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不免夸张,但对放声阅读的作用的描述是到位的。旧时师塾教育中简单的读背形式也造就了那么多的学问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历与他后来的成长和发展显然也是有因果的。是的,或摇头晃脑,吟诵哼唱;或合上书本,闭目冥想;或思接千载,激动感奋;或联及自身,伤悲流泪……当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真正读得专心专注,想得如痴如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全身心融入文中,产生共鸣和冲动,甚而至于旁若无人,这不就再现了古人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了吗?可惜本节课缺少了朗朗的读书声,少了与文本展开对话!
我想本节实录中“语文味儿”的丢失,从根源上来说,可能还是缘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对新课标理念认识上的误差。成尚荣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课程改革到今天我们或缺的仍然是理念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因此,寻回丢失的“语文味儿”,我们首先应该到理念的源头去寻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单纯地强调人文性,那语文课与政治课、科学课、天文地理课就没有什么两样,失去语文课独有的特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儿”。如果单纯地强调工具性,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去价值引领,又走回到从前“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支离破碎的机械分析的老路上来,同样也就失去了“语文味儿”。因此寻回“语文味儿”必须摆正工具和人文的关系。要弄清楚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辩证统一、融为一体的,人文性通过工具性体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如果语文教学紧紧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和谐共生而构建,那我们教学中的“语文味儿”就会浓厚起来。
以上就是笔者读《师说》课堂实录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是暑期高中教师远程教育作业( 评语:见解深刻,批评恰当,发人深思。)
附: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叫xx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沉思。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生众:也是孔子。
师: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师: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戊:也对也不对。
师:(笑)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戊: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师: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生戊:(摇头)
师:其它同学有知道的么?
生众:不知道。
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生戊:(若有所悟)噢。
师: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生戊:爱国主义教育吧?
生乙:我认为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对。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生甲:我认为,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生甲: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
生乙:我不同意。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生甲: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生乙:法布尔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不能说他没有老师,他的父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他请教的那些人就是他的老师。
师: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生乙:是。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xx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xx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毛泽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毛泽东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21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21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210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20多天,还是出不来小
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他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师:xx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生甲: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众:(鼓掌)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那样会导致社会的倒退。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生众:(大笑)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惟师是从。前些天,我曾给大家抄过一则《论语》……
生众:“当仁,不让于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生丁: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生戊: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对!我们师生面临同一个任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时代才会不断进步。这节课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