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现代文阅读述评

作者: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 吕晓盛  时间:2010/6/10 11:04:43  来源:lxs1968 原创  人气:3475
  2010年高考全国卷2的现代文阅读文章是当代作家张承志1992年创作的散文《大河家》(略有改动)。文题考到了一条大河,考到了一个民族,考到了两个省。
  文题考到了一条大河。“大河家”的“大河”就是黄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试题内容涉及黄河,表明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的重视,人文指向明确,文化导向明显。
  文题考到了一个民族。选文的作者张承志是回族作家,文中写大河家的住户也多是回民。回族作为外来民族,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家在文中写到“半年一年久别不见,特别是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表明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命题者选此题,则是对这种认同感的赞许。
  文题考到青海和甘肃两个省。文中写到的大河家介于甘肃省与青海省之间,大禹治水的源头就是大河家的积石关,黄河从这里穿过。
  考题设计了四个题,不难看出,命题者侧重文章的写法及表达技巧的考查,四个小题中有两个考到了“作用”,一个小题考“这样写的目的”,只有一个小题考查对文句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考查少,对文章写法的考查多,是否有些偏颇?
  也许,命题者有他的难处,因为就这篇文章来说,直接考查内容的题目不好设计,我尝试着设计了了两个题:(1)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大河家的?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2)试概述韩三十八的人生经历。
  下面是我监考时瞥了一眼试题后组织的答案,不知考官能给几分?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开头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①点题,文题是“大河家”,文章一开始即入题;②引起下文,开头三段先写大河家的位置和自己对它的深情,引起下文对大河家住户即韩三十八是叙述;③做铺垫,第三段写大河家 一类的地方“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为结尾写“壮游无止”,“去大河家住一阵”做铺垫;④定调,开头三段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体现作者深沉的思索。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大河家是中国大西北的地理枢纽,深层上更是中国的精神枢纽,能沟通中国人的心灵。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这句话号召人们不能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浮沉,而是要到大河家这样的似乎偏疏贫穷却很重要的地方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及中国文化之根。
  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答:两句话的作用: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段“船客子”,说明为什么叫船客子,开启下文对韩三十八的叙述;②做铺垫,为后文写韩三十八“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设下伏笔。
  17.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是因为: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韩三十八喜欢它,爱看它;②韩三十八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咆哮壮阔的黄河使他宠辱不惊,波澜不兴。
  这样写的目的:①衬托,说明韩三十八和大河家人就像和黄河一样;②作者借写韩三十八和大和家人,表明自己热爱黄河、热爱黄土地上的人、热爱中华文化。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总是昨天 于06-11 18:18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