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读课文的钥匙(《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学探微)
作者:江苏东台中学 顾权 时间:2010/8/7 17:35: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27
——杜鹃的有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审视。看似“动拉西扯”,其实蕴涵丰富。
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正是对这篇散文内蕴的把握上。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比较鉴别,达到整体把握、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者在引导学生诵读全文之后,出示四个标题:“话杜鹃”、“杜鹃声声”、“杜鹃花落杜鹃啼 ”、“杜鹃枝上杜鹃啼”,启发学生思考:这几个标题都切合题义,可作者偏偏要取马孟容“杜鹃”画上的题句作标题,是何道理?
标题富有情趣 通过比较、讨论,学生发现前面的两个标题虽然明确了文章的写作范围,但不够具体;后面的两个标题不仅提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体现出花鸟同名的情趣,使标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引导学生比较白居易的“杜鹃花落杜鹃啼”和马孟容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两句诗。
教者先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诗的意境,从审美的角度谈谈各自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相当热烈。从诗句所体现的意境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前者要胜出后者: “花落”有悲怨之色,有“不知春归何处”的伤感,杜鹃本是哀情的象征,更何况于落红凋零中,其鸣之哀可想而知,一语既出意境全出,杜鹃花落春归去,杜鹃哀啼人伤悲;而孟诗的意境则显得较为一般。
既然白诗意境更佳,作者为什么放着佳句不用?
标题蕴涵作者情感 在作者看来,“杜鹃枝上杜鹃啼”句虽平凡,但别有情致。作者用“枝头”、“啼”等客观的描述还杜鹃以本来面目,把古代文学中啼哭哀怨的杜鹃写得明媚巧倩起来,在作者看来“杜鹃之声并不悲哀,……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杜鹃乃是至诚之鸟,哀鹃之说乃是创作主体的“移情”而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和月”。作者以此为题便能表达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同时也道出了文学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实质。在教者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再次的回到课本,通过阅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当然比较只是一种手段,在比较的过程中,教者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渗透相关的知识鉴赏。例如,分析白居易的诗句时,教者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了解杜鹃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悲情的象征。除课文中所涉及的传说、诗词外,教者还补充相关的内容:“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陈人杰《沁园春•问杜鹃》,)“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画堂春》)使学生了解,在古代诗歌中,杜鹃代诗人立言,成了忧国、思乡、念亲等种种哀伤情感的象征物。在分析作者取马孟容的诗句时,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紧扣第一节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可是”,来体味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对文题的分析比较鉴赏,使学生明白,好的标题不单具有生动醒目的特点,更要切合文章的主旨。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你可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感,从而达到把握文章内蕴的目的。
标题是一把理解课文的钥匙,用得恰到好处,可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