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介绍
作者:佚名 时间:2010/8/13 15:26: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83
李镇西
李镇西,男,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 他认为“从‘心灵’到‘民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为‘民主’本身就是对‘心灵’――实质上是对‘人性’的关怀”。主要著作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以及最新出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介绍:四川乐山人。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教育哲学博士、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论坛的斑竹。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他告诉我们:“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是溺爱,要关爱。再拿一个令班主任和老师都头痛的后进生问题来说,他告诉我们:“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与其去争那几个有限的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
杜 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1859年生于佛蒙特州的柏林顿,父亲是个零售商。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2年入霍布金斯大学以前,当过两年乡村学校教师。1884年得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教哲学。1894年去芝加哥大学位哲学心理学教授和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作为实施他教育主张的基地。该校规模逐渐扩大,最后由初小一直发展到大学预科。1904年去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他曾一度担任过美国心理**合会会任和哲学会会长。1952年死于纽约。杜威于1919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杜成哲学直接导源于皮尔斯和詹姆斯创建的实用主义,主要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它包括经验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经验是主观感觉的总和。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人造的工具”。杜成认为,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改造经验的过程和儿童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进而又把教育的本质具体化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之谓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特征是生长”,而生长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生物学过程。这样,杜成就把教育的本质生物化了。所谓“学校即社会”,就是把学校组织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以引导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最终为“对于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有切实的保证。杜威标榜以儿童为中心,宣称“教育于自身之外无目的”。在教学方面,杜威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杜威也不赞成传统学校所强调的教材之间的逻辑顺序,认为“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他很注意活动作业,如园艺、木工、导好、纺织、缝纫等,也注意设置实验室,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从事缝纫、织布的作业时,要从剪羊毛,用手剔除棉籽开始,“循着历史上人类进步的足迹”,重演从原始到现代的全部过程。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在《明日之学校》里,杜威总结了一个班关于课程改革的情况,作为“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这个“做”的内容而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这样学生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只能学到零碎的肤浅的经验。所以,有些美国教育评论家认为,实用主义使美国普通学校的水平落后于欧洲国家,造成美国教育的全国性失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旧中国有深刻影响。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在山东、辽宁、广东等十一个省和北京上海两市讲学,极力鼓吹教育是改造中国的唯一办法。除胡适全盘贩卖实用主义外,杜威的“生活教育”“新教育”等对旧中国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很有吸引力。我国进步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都曾受过他的影响。此外,杜威还访问过日本、苏联、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宣传其教育理论。杜威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自然人》、《学校与社会》、《哲学的改造》、《我的教育信条》等。
魏书生
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 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 1957年 就读于沈阳和平区砂山一校。 1963年 小学毕业,考入沈阳市三十二中学读初中。1965年接触了对他此后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的两本哲学书籍《辨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讲义》。 1966年 初中毕业。由于“文革”开始,失去了升入高中读书的机会。 1968年 到辽宁省盘锦地区新建农场当下乡知识青年。 1969年 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 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 1972年 撰写专著《谈改造世界观》(未出版)。 1973年 撰写专著《谈工作方法》(未出版)。被评为厂级领导接班人。 197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其尊孔及否定文化大革命受到批判,被工厂停职审查达一年之久。 1978年 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 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 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 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为《文科教学参考》杂志写作专栏文章。 1982年 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 1983年 5月,被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 1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五讲四美先进个人”称号,同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 1984年 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 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 1986年 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盘锦实验中学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中学。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探索新时期理想教育的方法》等。 1987年 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辽宁省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到香港考察并介绍学校管理自动化方法;10月参加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写作了《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等文章。 1988年 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月1日作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登上天安门参加观礼活动;9月参加全国工会代表大会;被辽宁省政 府授予“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科技管理人员”称号。写作了《学校管理一要民主二要科学》等文章。 1989年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9月, 赴京参加全国劳模会,中共盘锦市委、市政府同时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写作了《班级管理要靠民主与科学》、《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有人重在培养良好习惯》、《教书必须育人》等文章。 1990年 3月,盘锦市教委在盘锦市实验中学召开学习魏书生教学经验交流会;5月辽宁教育学院成立“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研讨会”,同月魏书生赴京参加全国教育经验研讨会:8月,在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首都十家新闻单位组织 发起的建国以来首次“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以名列第二位的选票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一年除写作了《教学要民主化、科学化》等文章外,第一本专著《语文教学探索》也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另一本任主编的书《当代中学生用功术》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年 7月,到拉萨讲学三天半,讲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语文教学、怎样读一本语文书(孔繁森副市长一直陪同)。 写作了《谈谈校长队伍建设》、《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等文章,主编了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思维能力测验与引发》一书。 1992年 4月下旬,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庆“五一”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接见。 10月,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第六次与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合影 1993年 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专著《班主任工作漫谈》。 10月,到长沙,参加“全国中等学校心理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现场会”,为大会做课,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后,谈教改观念的转变。 1994年 4月,到石家庄,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由张健主持, 王明达、何东昌等领导先后讲话。 9月上旬,到北京,参加“全国三育人表奖会”。 9月下旬,到北京参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 10月,到长沙,参加“全国中小学校长教书育人研讨会”。会上做课讲《死海不死》,做报告,讲《教育观念》。主编了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自学引导》共六册。 1995年 被省政府授予“功勋教师”称号;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魏书生文选》一、 二卷;兼任盘锦市教委副主任。 1996年 被省政府授予“模范校长”称号。 7月到香港、澳门讲学。 9月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专著《家教漫谈》。 1997年 9月,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1998年 经评选被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中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7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讲学团,到西藏讲学,陈志立、吕福源、柳斌等领导为讲学团送行。 8月到北戴河参加科学家、教师活动,第九次与江泽民总书记合影。 12月,到丹东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科研课题评审 以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表奖的规定”等事宜。 在沈阳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学生实用学习法》。 1999年 被盘锦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公仆”称号。 5月,应邀到马来西亚讲学,讲自强、育人、教书。 7月,参加国家高级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国地市级教委主任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做“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教书”等报告。 9月,申报的专著《班主任工作漫谈》;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0月,到天津,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第七届年会》,为大会作报告, 讲素质教育,主持闭幕式。 11月,在北京,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作报告,讲自尊、民主、自治——世纪之交再论教育的民主与科学。 魏书生教育思想 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教育改革 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 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教育管理 宇宙空间并不开会,但数千万星体,却照样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这不是对人的启示吗? 领导者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那些带规律性的问题,那些乱子还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学民主 民主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 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 语文教学 讲思想教育,往往使人误解为政治说教,可不可以叫思想感染?感染,就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教学方法 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一点教学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 “帮助”二子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不能算作什么好现象。 自觉学习 只把考试分数作为果实去精心培养,结果使许多学生舍本逐末,不顾大的方向,而用全身心的代价去挣分数。结果分数到手,学历到手,学习到头。许多知识漫不经心地丢掉了,至于更新更谈不上了。 人是有两重性的,幼稚也是相对的。不应该轻率地给那些智力较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下幼稚的结论。他们灵魂深处,一般都有较复杂的闲思缠绕着,使他们无力自拔。 自学 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象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好象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 文章是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 开发脑力 人的潜力无穷无尽,作为挖掘潜力的第一步,首先要树立起人的潜力无穷无尽的观念。 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落后;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工作中心还没有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谁开采的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
华罗庚
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