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描写初探

作者:甘肃榆中县马坡中学 王世理  时间:2010/9/2 19:04:14  来源:liuhanhui转发  人气:516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描写方法不外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具体分析如下。
  一、直接描写
  课文中有三处直接描写风雪:
  (1)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冽;“一天”,写范围之广。
  (2)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碎琼乱玉”,写落雪之厚,突出雪势之大。
  “紧”,①风力强,风中的雪花犹如一条绳子在拉紧,不是飘飘洒洒的,随风飞舞的。②雪花大,自身的重力作用,不可能随意乱落,是一个方向直落在地面上、人身上,所以显得直、显得紧。鲁迅说:“《水浒传》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大雪纷飞》)
  (3)林冲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林冲)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次写雪在“紧”字之前加了频率副词“越”,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在原文为节选的部分,写林冲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写雪:“那雪下得猛。”一“猛”字更能显出风大风急,有力量,雪花犹如一块硬东西,砸在身上,更加写出了雪势的猛烈。)
  二、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1)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①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②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③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④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通过草屋、火种、石头衬托出风雪越来越大:摇撼草屋→→压倒草屋→→浸灭火种→→大石头顶门。风猛雪大的印象显而易见。
  (2)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①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为何要买酒喝,不是渴,而是天气寒冷,风雪大,喝酒御寒。
  ②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为何觉得寒冷,风急雪紧,小火不足以御寒。
  ③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
  为何“飞也似奔”,因为风雪大,路上冷得受不了,只能“飞也似奔”回来取暖。
  ④……(林冲)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
  一般是雨淋透衣服,这里是雪把白布衫湿了五分,可见雪之大,雪水之重。
  ⑤……(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作者在描写人物动作、人物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三、“风雪”描写的作用
  1.推动情节发展
  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风雪又急又紧,草厅内无法御寒,只得到东三二里的市井去沽酒御寒,而恰好避过了被压死的劫难。风雪又急又紧,草厅摇撼直至倒塌,才把林冲逼到无处容身,只得到破庙过夜。风雪又急又紧,只能用大石头靠门。陆谦等人唯有到庙里来躲风雪,只因大石头靠门,只能站在门外看火说话,至此,狭路相逢,情节发展到了高潮。
  2.渲染悲壮气氛
  《史记•刺客列传》中写壮士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前去刺杀秦王,大家在易水边送他,他悲身长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一种慷慨激昂、悲壮激越的气氛。林冲终于怒发冲冠,奋起杀敌前的风雪描写同样起到了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狂风猛雪、冲天大火中,英雄长啸,苍莽而雄浑,悲壮而激越。
  3.烘托人物形象
  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苍茫,前途未卜。来到草料场,草屋摇撼,难以安身。等沽酒回来,连不断摇撼的草屋也倒塌了,真是天地之大,难容林冲一人。只能破庙暂且度过一夜,但这一夜也不容度过,像魔鬼一样缠身的高俅、陆谦等放不过这一夜。得知他们的奸计后,忍辱偷生、期望着“挣扎着回去”的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一样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之间终于站立起一位英雄好汉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