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作者:王怀刚 时间:2010/10/9 22:26:27 来源:ganggang0080 原创 人气:2060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最近,中央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新世纪教育的基本任务,切实搞好初中创新教育工作,我是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师生的思想创新
初中教师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最主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考的勇气。如果在“教材、教参”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门,就谈不上任何形式的创新。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并珍视自己的思想创新的权利。试想。让一个没有思想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去高语文创新教育,岂非临渊羡鱼!
初中语文教师有了思想创新意识,就会去研究教材,哪些地方予以肯定,哪些地方予以否定,哪些地方予以补充。就会去研究教法,教学生以知识,给学生以新的收获。就会去研究教育对象,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对待教育对象,分层次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以求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思想创新的权利。初中学生13——16岁不等,思想活跃,很少保守。他们对教材、对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应予以保护。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更不能要求他们循规蹈矩,迷信权威、迷信老师,自己一点思考的权利也没有。我们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的思想创新,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还他们一方思想创新的蓝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这就是思想创新的必然结果。从某种角度说,宽容学生的“异端”,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思想创新权利的尊重。
初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希望所在。
二、阅读教学的创新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能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经受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等,智能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这些是我们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
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写作教学的创新
在写作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文是学生自己自己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新意。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老套的办法是规定题目,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和讲评。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能被动地完成任务式的写作,针对这些弊端,写作教学的创新很有必要。
要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力,炼就创新慧眼。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初三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写篇观察日记,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体裁,完全由学生决定。对人、对物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均可进入观察日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观察日记就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教学,与其仅仅让“训练”学生如何“怎样写”上下工夫,不如放开让学生更在“写什么”上动脑筋。这就是写作教学创新的精华所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