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改革的目标看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0/13 21:11:37 来源:飞啊飞啊 转发 人气:1440
来,其内在价值的澄明恰好有利于解除认识上的疑惑。许多实践中的疑虑一旦在理论上被认识清楚,就不再成为问题和疑虑了。本研究的重点和新意在于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入手来认识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
一 在落实三维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有优良的传统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双基”教学。我国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值得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注意到,一些学校正在把这一经验推向极端、推到事物的反面。这正应了这样一句沉重的判语:托教育的福,学生6岁就开始与考试和分数为伴。正因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改革的最重要的目标。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之重要无以言表。从理论上说,怎么重视知识都不过分。那么为什么《纲要》还要求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我们认为,首先是因为部分学校己经把“知识传授”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使一切教学和教学的一切都围绕这一目标转。学生的情感、道德、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成为知识的附庸。其实,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②它远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它忽视了本不该被忽视的学生的其他重要素养的培养,如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丰富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的培养。这从我们的学生知识成绩越来越好但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情感越来越冷漠中即可窥见一斑。我们允许学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教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不能容忍学生恨学校、恨学习。
以知识代替素质、代替质量的片面做法可以纠正,但是,知识就是素质、就是质量的“坚定信念”不易转变。知识在人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知识就是力量”,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是至理名言,对个人同样是至理名言。尤其在以前,只有很少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那时,谁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多知识,谁就拥有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重要法码。今天,知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它为个人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不可逾越、不可替代的平台。没有知识这个平台,一切有尊严的生活、竞争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不拥有知识而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取得成功。正在成为不可实现的神话。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快捷。这意味着,拥有知识这一平台的人越来越多。而一旦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了某一竞争优势,那这一优势就会变成底线,就不再成为竞争的唯一的决定性祛码。这时,其他的因素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谁具备更高的创造力、实践力,谁更经得起挫折,谁更理解他人、关爱社会、珍惜自然,谁更勇于开拓、善于开拓……而这一切都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实现的,它们有赖于本次课程改革所特别追求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尽管“三维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的目标,但必须承认,除了传统、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学科课程本身的性质、其强调知识系统性的特征,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关注知识技能,而有意无意地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毕竟,学科课程的本义.就是以学科知识的概念体系为线索来组织课程。正因为此,我们强烈呼唤综合活动这一课程出现。
综合买践活动是基十学生的直接经验 I T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它更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及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集体、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起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随时乐意帮助他人的品质;可以认识到,服务和关心不仅仅是给予,更能带来心灵的收获:在服务社区、帮助他人特别是弱势人群的公益活动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快乐,会有挫折也会有成就。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都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体验服务的充实和愉悦。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具体的、自己完全能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的价值。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价值是综合实践活动独立存在的基础和根源。在知识传授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和学校教育仍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学生其他重要素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性诉求。
二 在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实现课程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有人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很高。如果一定要这么说,那就得把它限定在知识层面尤其是书本知识层面。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是书本知识掌握的质量高,缺点在于仅仅是书本知识且过于偏重书本知识。而且这种书本知识还较为突出地存在过于繁琐、偏狭、陈旧以及对一般学生而言偏难的内在缺陷。正因为如此,《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尽管各学科都在正视这一问题,但我们得承认,学科课程本身重知识的特征以及其教学过于依赖教材的现状,使得它们在改变这些缺陷方面不可能发挥突破性的作用。而且目前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不能及时地进入教材,尤为重要的是,人们对教育的评价还未真正转变,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课程内容旧、偏、繁的现状很不容易,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尤其艰难。而在这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又一次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不追求系统而iv固的知识,不要求更不依赖圣经般的教材。它的主题是生成的、开放的、鲜活的,直接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联系;它的实施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可以说,较之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更快更好地把当下的内容引进课程并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主题,其内容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生活和时代发展,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旧、繁、偏。
第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而是由师生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它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组织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因而能较好地打破书本中心主义,克服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开放的,又是有指向的,它可以让学生获得动手、参与、探究的机会以及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权利。
三 在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接受教学”是重要且具有普遍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不可被替代。但“接受教学”绝不能变成被动接受的教学。所谓“被动接受的教学”就是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就是忽视学生参与、探究和动手的教学。遗憾的是,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恰好是我国现实教学的真实写照:学校成了一个个知识工厂,在那里学生只回答不发问,有记忆无思想。死记硬背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摧残。所以《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实事求是地讲,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的价值是有限的。学科课程的知识性、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以及教学任务的压力,使得主流的学科课堂教学对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动手方面关注不够。有的教学相当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和动手;有的教学虽然也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往往遭遇教学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的阻碍。而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方面,主流课堂教学又呈现出两条大相径庭的轨迹:有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被动的授受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的教学则满堂问,形式上参与很多,实质上是形动而非神动,身动而非心动,在热闹的背后,我们发现的是智慧、情感的冷寂。而在这一
层面,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昌不是获取系统的知识,也没有传递系统知识任务的压力,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是自主性的,它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实施、自主评价,以学
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最为广阔的
舞台。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也必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动手。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区别于学科课程的重要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它不
仅超越、拓展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
究、质疑、合作及服务中获得发展。较之其他课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探究和动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四,绿合实践活动一空间的开放性也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参与和动手。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孩子坐在封闭的课堂里孤独地为他们的梦想而受煎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和狭隘封闭的学习空间,使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体验学习有机结合、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克服重书本学习轻社会实践的弊端,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四 在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已在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所占的比例,但是这种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是低水平的。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为探索三级课程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契机,具有独特价值。
首先,这是一门国家课程,是所有普通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课时保证,有《纲要》或《指南》要求。但这门课程又不同于其他国家课程,因为它没有课程标准,没有国家审定的教科书,更没有具体细致的知识内容系统,是一门学校自主实施以及学校、教师和地方拥有极大空间和开放度的课程。
其次,这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有统一的宏观要求,但没有规定达成这一要求的具体路径,地方和学校可以创造性地实现这一要求。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纲要》或《指南》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去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从而富有特色地实施课程。这也许才是三级课程管理真正的追求。
五 在改变学科本位、构建新型课程 结构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占压倒优势的是学科课程。这些课程具有突出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陷,而且这些缺陷在我国显得尤为严重。比如,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学科之间隔离,学科与生活隔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因此,《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但必须承认,现在还没有可以取代学科课程更好的课程。因此,我们只能在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来设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而在这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再一次体现出独特价值。
第一,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名称就可以看出,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人、自然和社会内在整合的特征。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学科单独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综合运用知识不断探究世界和探究自我的结果。世界是综合的,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也应该是综合的。尽管国家提出了一套综合课程方案,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案在实践中影响极小。综合实践活动是贯穿3-12年级的必修课,它能够在克服学科本位、体现综合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下,一旦它不存在,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等弊端,使课程结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目标就会失去实现的可能。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从理念到实施,从内容、方法到评价,从教到学,本质上它都是一门体现地方、学校和学生特色的选择性课程。
六在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学科中心的教育体系逻辑地导向唯知识教学,逻辑地强调唯知识评价,甚至是唯语言和数理逻辑类的知识评价。这必然强化课程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其结果是我们越来越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分数本身而严重地漠视学生,学生在异化的评价的高压下学习,成为分数的奴隶。完全有理由说,我国目前最大的弱势群体不仅在农村,而且在教室里。
综合实践活动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的活动性和自主性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甚至是所谓的学习困难生找到展现自己能力、发挥自己强项的途径。实践己经表明,学生包括学困生,甚至是“差生”,在活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难有的自信,“差生”有时比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得更突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激活所有学生的潜力,每一个学生潜力的激活,就是这门课程的胜利。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倡导和呼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说,最终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注释:
①在法国1968年大学生运动中,喊出了一句很有批判力的口号:“托老师和考试的福,6岁就开始与人竞争”。
②实际上我们许多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往往会清楚地列出若干目标,其中既有知识技能层面的,也有能力发展层面和思想品德层面的。这说明教师在理性上不认同知识为唯一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把知识技能的目标唯一化,整个教学围绕着知识目标转,所有精力、时间和智慧都耗在了知识上。
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现象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甄别与选拔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这六个方面的改革思路非常重要,第一,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现在不管那个学科都过分地注重知识传授,这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这种倾向,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三,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这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甄别与选拔功能。以前我们的考试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用考试成绩来审查、鉴别学生的好坏,排名次;再一个就是中考的选拔功能,成绩好的可以上重点,差的可能什么学校都上不了。这次就要改革评价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原来我们的教材是国家统一管理,一家出版社一统天下,现在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曾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