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中关于“还”的小议

作者:罗玲龙  时间:2010/10/25 21:40:58  来源:达玲龙原创  人气:915
  内容摘要:“还”字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文言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师由于思维定势或致学不严谨的原因,经常将其字音读错或字义讲错。本文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为例,通过联系《三峡》一课的教学实例,小议如何在文言诗词教学中正确理解“还”字的读音和意思,避免对字词的解释浅尝辄止望文生义的错误。
  关键词:还字音字义意境
  提到“还”字,我想很多语文教师都不会陌生,因为含有“还”字的文句广泛存在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之中。例如,《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时以还”和《饮酒》(其五)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等。由于这个小小的“还”字太平凡了,以致于我们极少对“还”的字音字义进行深究。
  前不久,我上《三峡》一课。当问到“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与我们学过的哪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出自诗仙李白之手的诗歌相信许多人都曾读过,其中“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其意是形容船行之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可时当我问起这句诗的意思时,学生们却解释为“早上从白帝城出发,遥在千里之外的江陵城一日便能返回”。“还”解释成了“返回”,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我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为我们解释的呀!没想到如今的一些小学教师在对诗句中“还”的解释上,仍在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在文言文和诗歌中,“还”字可以读成“hái”、“huán”和“xuán”三种读音。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还”(hái)解释为“再、还要”,全诗可译为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还要到此来饮酒赏菊。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中“还”(hái)解释为“反而”。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还”(huán)则解释为“返回、回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时以还。”“还”(huán)是“交还”的意思。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还”(huán)是“交纳”之意。此外,“还”也可解释为“偿还”。如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买人田,不肯还直。”在《战国策•燕策三》:“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围绕。《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xuán)要解释为“迅速、立即”。当然“还”在文言诗词中的意思还有很多,这就不一一解释。
  那么,“千里江陵一日还”中“还”又该如何解释呢?《水经注》中《三峡》一文写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都是形容夏季三峡水急,两句文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于是,不少教师认为“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便是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最好的诠释。“早晨乘舟从朝霞满天的白帝城出发,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只须一天就可到达”。“还”字在此解释为“到达”,似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其实将“还”字解释为“到达”,我们又犯了浅尝辄止的毛病。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我们都知道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要进入到诗的意境。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这首诗是诗人在被放逐夜郎途中遇到大赦,从白帝城乘船返回江陵时所写。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途中忽闻赦书,大大地出乎其意料,忧苦阴霾的心情此时已拨云见日,但心态还是很复杂的,又喜又惊,“犹恐在梦中”。虽然白帝城像在彩云间,但还是想早点离开此地,越远越好,便一大早就辞别了白帝城,把下江陵视为归还。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它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还”在此解释为“回到”才是最为恰当,“回到”一词既解释了“还”一词的原意,又很好地体现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一个简简单单的“还”字其字意却是如此的丰富,我不禁要赞叹汉文字的博大。但也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经过文字学、词汇学及训诂学方面的严格训练。在教学中,不要因为思维定式或懒惰嫌麻烦犯下一些望文生义的错误,更不能对字词的解释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希义主编,长春出版社。
  2、《古诗词鉴赏》,王钟陵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