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核”的用法及新意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0/27 7:24:31 来源:shuoji 转发 人气:747
字用联系:
看到“核”字,我们脑海中会自然的蹦出一些词语,比如“核桃”、“核心”、“核查”、“核武器”等等。可是这些词语中的“核”字好像又没有任何联系,我们知道,在《说文•木部》有“核”字,云:“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奁尊。从木亥声。”可见其本义是一种木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用它的皮来作箧,那为什么现在的许多词语都用它来表示呢?在《说文•襾部》里收录“覈”字,“覈,实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辞得实曰覈。”其本义为核实,检验。“核”“覈”意义看似也没有联系,为什么会将二者一起讲解呢?
其实“襾”部有覆盖之义,表示果仁在中间,外有覆盖。“覈”也假借来表示果核、核查,后来也借用“核”来表示,除音近外,大概有核的东西多与“木”有关。在这些意义上,“核”“覈”是异体关系,并且更多是用“核”字,以至“核”行而“覈”废。因此“核”就有了现在的通行基本义:果实中心坚硬并包含果仁的部分,再引申指有核的果品。如“桃核”、“杏核”,还有更能体现其意义形象的“核桃”,其果为球形,外果皮平滑,内果皮坚硬,有斑驳皱纹。而且远在汉朝时就由“张骞使西域,得还胡桃种”,开始了在我国栽培核桃的历史。
关于“核”,还是大有文章的。据南朝宋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俭啬》中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这就是“卖李钻核”,后人用来形容极端自私的人。今人萧乾有文章《枣核》,并以其为线索,从一位在美国的华人要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来写出了枣核的珍贵,寄托着深厚的思乡之情,爱国情怀。此外,“核”一般多为废弃之物,但是有时却有着神奇的奥妙。荔枝核,又称“丁香子”,因其核小如丁香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却用它治好了自己的疝气,留下一段佳话。后世的《本草纲目》也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现代中医临床也常用荔枝核,做为散寒祛湿佳品,肝经血分良药。而“核雕”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品, 据资料记载,核雕始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在张潮等人编写的《虞初新志》中魏学洢《核舟记》一文详记了虞山民间艺人雕出《东坡赤壁泛舟图》之事。在 民间,艺人多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或制成佩件、扇坠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或有揉手核桃供贵族文人清玩,因此又得“文玩核雕”的雅号,尽显“清高雅逸”。
果核位于水果中心,因此又引申为核心、真实的意思。 汉代扬雄在 《法言•先知》:“或问政核,曰:真伪。真伪则政核。” 这句话是说只有真伪审辨才能政事明白清楚。 今天我们说“核心人物”、“核心力量”、“核心期刊”,都是突出其重要性,作用非同寻常。
对真实性进行审查确定就是核实、考核。自古人选官,就是考核选取;今人案审,依然核办不怠。同样的,核对数字、核查帐目、核资清查、核定方案等等,都是其义的应用。
今天,“核”又有新的用法,在一些现代概念中表示物体像核的部分。如生物学中的“细胞核”、“核酸”、“核蛋白”、“结核”等,物理学中作为“原子核”的简称,如“核子”、“核能”以及运用核能产生的“核反应”,进行的“核试验”,制造的“核武器”,建立的“核电站”,发动的“核战争” 。我们不会忘记1945年8月6日,一道令人耀眼的强光袭入日本广岛,那是为逼迫日本法西斯投降,美国投掷的原子弹。虽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爆炸造成十多万无辜者惨重伤亡,今天人们为了阻止这样的悲剧重演,都要反对核扩张,不再让核战争这只潘多拉的盒子再次打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