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解读方略
作者:不详 时间:2010/11/12 4:57:39 来源:lgm4085 转发 人气:1176
要说解读,首先要对构成理解能力的支撑因素心中有数。阅读心理过程中的参与要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A.头脑中已有的全部文化、生活知识素养(包括散文的表达技巧);
B.目击文字在头脑中激活相应意义的能力;
C.领悟形象的描述中寄寓的抽象含义的能力;
D.对已建立起来的意思分析、筛选、概括等的思维加工能力;
E.短时记忆能力;
F.信心、注意力。
大家都有这种经验:熟悉的内容易懂;未知的东西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陌生信息过多,就有可能根本无法读懂。可见背景知识的多少对阅读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时记忆也很重要,如果看着后边忘了前边,就无法形成对全文的整体理解;不能短时记住文中信息也无法答题。有时我们眼睛虽然盯着文本,但心有他想,就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可见阅读时心理的稳定与专注,对阅读理解的重要。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表达抽象情思的文章。在高考意义上说,散文的阅读,实质上就是从形象中还原抽象情感的思维活动。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结果,即没有一个理性的答案,试题将无法作答。
阅读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2.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3.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及主题,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但总会有一线串联,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把握了行文思路、领会了言下之意,才能说是真正看懂了文本。
答题的前提是看懂文章。尽快理解一篇散文,从阅读过程的角度说,需要有五种意识:话题意识(不仅是全文话题,更要注意段落话题)、段旨意识、相关层次意识(围绕一个话题谈的几个层次或几个段落)、思路意识、主题意识。即边看文本,边先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文或段说的是什么话题?每段的意思是什么?哪几段讲的是同一个话题?全文思路是怎么发展的?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
高考散文的文本每年都换,但考查的基本能力是不变的。只要我们对考查的内容及特点心中有数,切实练好,减少盲目性,就一定可以提高成绩。
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阅读能力不是知识,不可能一听就会,也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绝招,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增长。如果自己不体验阅读的思考过程,只记老师订正的答案,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