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学情调查与总结

作者:不详  时间:2010/12/4 19:27:24  来源:sxf5228177原创  人气:1119
  这次“中华情”的征文活动,触发了我的思考。当我布置下去这一次征文时,进行了一番强调和动员,学生表现比较踊跃,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很在乎这件事。过了一天,同学们陆陆续续把作文交了上来,但却不尽如人意,暴露出很多问题,尽管他们很用心。有的学生甚至很执着,我都不忍心打击他们。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也总觉得有些不得法,尽管教材上也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但我总觉得有些抽象和空洞,不够具体。这里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定的总结。
  第一,语言表达的问题。在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许多生拼、生造的词语,如“乡忆”“伤鹰”等人联想起, “女牛”四十,“男猪”二十的故事。有的不合逻辑,如“今生今世只爱你”这样的表述太绝对。有的看似语言华美,实则空洞,如,“我望着生机盎然的世间万物”那哪些事物生机盎然?怎样生机盎然?后面改成了,“雨后,树叶青翠欲滴,小河向前涌流,还有润泽的田塍,葱茏的草木。”有的语言不贴切、空泛,如“在读《语文读本》时,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后来改成“读梁小声的《父亲》时,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文中那位任劳任怨的父亲,为儿子奔波了大半生。我有了写我爸的念头。”这样就具体感性多了。
  第二,过渡不自然,常常用小标题来代替过渡,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当文章各个部分联系性不大,是相对独立的几个方面时,可以用小标题,如杨子的《十八岁与其它》分“长大”“代沟”“读书”“青春”“恋爱”五个部分写,而文章各个部分联系相对紧密用这种方法,反而使文章结构松散。如有的学生把一篇短短的写友情的文章分成了“初见”“相识”“矛盾”“冰释”四个部分,文章拖沓冗长,还不说一些相互不能呼应的小标题。而在一些名作中,巧妙的过渡,体现了文章自然的衔接。如《西地平线上》:“面对落日,我们全都惊呆了。我们将车停下来,依托着一棵树,架起照相机,直拍到它消失。”这一段的第一句“面对落日,我们全都惊呆了”总结上文观看日落的感受,第二句“我们将车停下来,依托着一棵树,架起照相机,直拍到它消失”暗示开始对降落过程的描写。《江南的冬景》中,“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由地质特点的描写过渡到江南冬郊景色的描写,不仅引出了冬郊芦花、红叶、乌桕树、草色等色彩斑斓,富有生气的特点,而且写出了气候、地质和植物的相互关系。再如“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这一句是对江南雪景的自然过渡。
  第三,题目不集中,不凝练。题目不能统领下来,在题目中不能体现出一定的行文思路。如《风雨知己》,只写了“知己”,没有突出经历“风雨”然后走向心灵沟通的历程,文章显得平淡无奇。再如,《桔梗花 我》《父母 我》这样的题目,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显得松散苍白,后来改成了《桔梗花的落寞》《我不孤独》,就显得集中,凝练多了。如《不可原谅的亲情》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永不褪色的亲情》,看起来也不错,而实际行文是写在外婆离世的时候,她由于贪玩,没有陪外婆度过最后的孤独岁月,留下终生遗憾,自己的行为不可原谅,所以我觉得“不可原谅的亲情”更能扣紧全文,更能突出主题。
  第四,不清楚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别与结合,一般是叙述完一件事情就完了,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抒发。如《今生今世只爱你》这篇文章,感情真挚,都是生活现象的真实再现,但详细描述了母亲的严厉和关心就完了,没有对亲情进行抒发和思考,没有突出自己最终原谅了母亲过于严厉的行为,感受到站在自己身后的人始终是母亲的心里变化过程。
  第五,不能紧扣文章主题来安排结构,生写作文的随意性很大,总分总、并列、递进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结构意识不强。
  第六,内容空洞,缺少事例,如《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毛泽东和朱德的故事,根本没有具体事例,马克思遇到恩格斯,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共同完成了《资本论》这部著作,根本没有提及,只是空洞的赞颂。
  第七,不会在文章中安排文眼,缺少画龙点睛的句子和段落。有一个学生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到:“父亲是我最敬重而又最愧疚的人。”全文写父亲的辛苦,对自己的关爱,后在初二时,因自己忘了拿政治书,打电话让父亲送到学校。是这一个电话,父亲在路上出了车祸,让亲差点送了命。文章最后写到:“也许父亲永远不能说话了,但只要能陪在我们的身边就行了。父亲是我最愧疚的人。”全文紧扣“父亲是我最敬重而又最愧疚的人”这句话来写,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读这篇文章时,同学们都很感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前方》中:“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在路上”就是文眼,体现着作者的观点。
  第八, 不能真正把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如“欲扬先抑”“反衬”“设置悬念”“融情于景”等手法体现不出来。
  第九,不会巧用写作缘起,不知道写作是为现实服务的,要有针对性。如,《像山》人们对也生物的大肆捕杀,《我心》客居法国的孤独寂寞,引发了对思乡情节的思考,《乡土情结》的作者柯灵是位世纪老人,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奋争,独立与富强的过程,他写这篇文章就是缘于1997年香港的回归。
  第十,拼凑成行的诗作。诗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语言富有跳跃性,引人联想,许多学生把排列成行的散文当作了诗,这里就不举例了。
  应对策略:
  第一,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如《江南的冬景》中,“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分别运用了,浓墨重彩、笔细描,粗笔白描,融情于景,避实就虚,化用诗文,以叙代描写的手法,把气候与身体生活的关系就写出来了。
  第二,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写作指导具体,针对性强。
  第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第四,激发学生写作热情,重视征文比赛等活动,以此作文契机。
  第五,注重全程设计中的语言表达题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