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作者:陈昭平  时间:2010/12/23 7:38:37  来源:陈昭平 原创  人气:1587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很显然,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经。相对于现代文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目的: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古汉语知识和解读文言文的技能的教学,其二是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为终极目标的教学。
  然而,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受高考设题、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认识偏颇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只注重文言词义和句法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能力不强,更严重的是学生的文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兼顾两个不同层面的教学目的,把握好导入、朗读、翻译、鉴赏四个教学环节,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一、导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由于文言文阅读存在着语言障碍,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畏难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注重设计导入语可以有效地营造学习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试列举常见的几种。 
  1、借助名家评价。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不乏名家的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名家评价为教学服务。如学习《陈情表》可介绍苏轼的评述:“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学习《归去来兮辞》可引欧阳修的评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适当引述名家的精彩评价,可以有效地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2、讲述作者的轶闻趣事。
  如学习《兰亭集序》可顺势讲讲“入木三分”成语的由来,王羲之酷爱鹅、墨池练字等故事,定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滕王阁序》可适当介绍王勃创作此文时满座皆惊的千古佳话,既烘托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诗歌。
  如学习《鸿门宴》时,先介绍几首吟咏项羽的诗歌,李清照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的是赞美,而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观点相左,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诗写的虽是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但这一结果却与“鸿门宴”有极密切的关系。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方法当然不只这些。但不容置疑的是,巧妙的导入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文言文确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诵读:增强文言语感,进入美的境界。
  “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仍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然而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重练而不重视诵读吟咏的现象,教师满堂的讲解排挤、取代了诵读这一传统的好方法,课堂上缺乏琅琅书声,气氛沉闷枯燥。对于诵读与讲解,徐世英先生的认识是深刻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分析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寄寓着作者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的被课文所吸引,进入文章所营造的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粗解文意,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以达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练朗读,读时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最后力争做到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朗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以诵读来提高文言语感,体味文章美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三、翻译:合作探究学习,切实提高能力。
  文言语句翻译受高考设题影响,能引起所有教学者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由教师包办串讲,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文言翻译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该加强,教师应着眼于做好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工作,把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作为比教给学生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加强预习,量化任务。
  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预习整篇课文是不现实的,可以把一篇课文进行分解,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段落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整理文言基础知识资料,项目可以是生字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疑难问题等。
  2课堂宣讲,订正补充。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进行宣讲,将本组的预习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和补充。每次上台宣讲的同学不断变换,以便使人人都得到锻炼。疑难问题课堂讨论解决。
  3、教师总结,纠正偏差,激励正确。
  这样做把教师从琐碎而吃力的串讲中解脱了出来,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的弊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语意推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如学习《虎丘记》,文中“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一句中的“呕”字课本没有注释,学生能很快推断为是通假字“讴”,即“唱歌”之意。《逍遥游》一文中有“……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句,对句中的“乎”字,有的同学认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的同学认为是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经过讨论,多数同学认为“乎”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找不出类似的句子,还是以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为宜。
  这种学习方法在开始阶段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严格督促,但形成习惯后其功效自不待言。
  四、鉴赏:提升思维品质,领悟人文精神。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尖锐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无文。”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更需关注“文”的教学。
  “文”的教学,角度可大可小。
  1、可以是词句的品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一些词语很值得玩味。子路“率尔而对”表现出其直率豪爽和自负轻率的性格,孔子的“哂”则含蓄表露出其既赞赏子路志向远大又批评子路出言不让的复杂心态。品味这些语句,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思维品质。
  2、可以是文章写作目的的探讨。
  《六国论》一文中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有好几方面的归纳:有割地的,有派刺客行刺的,有受挑拨而排斥名将的……作者为什么惟独注重分析“弊在赂秦”这一观点呢?针对宋王朝对当时外敌侵扰实行屈辱妥协政策的现实,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选择“弊在赂秦”这一观点为的是针砭时弊,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3、可以是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把握。
  教读《陈情表》一文可以讨论四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紧扣题名“陈情”二字就可以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4、可以是单元的总结归纳。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游说的技巧和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文”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技巧之高妙,更要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之美。学习《屈原列传》要让学生懂得忠于自己的祖国,追求高洁的操守是神圣的;学习《报任安书》要让学生理解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学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要让学生明白孝悌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有琅琅书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讲究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