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低效教学的反思

作者:文中子  时间:2011/3/2 16:31:42  来源:文中子 转发  人气:907

  目前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有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到目前仍没有解决的;有的问题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而新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先将新课程背景下低效教学的情况试作梳理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虚化
  [案例扫描 ]
  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O”,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l:零。教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让其坐下,继续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O”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生5:“0”像西瓜。
  活跃的课堂气氛持续了20分钟,学生们都是在描述“0”像什么东西。即将下课,教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l:我们学习了“0”,我们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像……学生还想说,而教师暗示其坐下,让其他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O”像汽车轮胎。
  连续叫了3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东西,教师只好作罢,草草讲了有关“0”的作用和意义。宣布下课了。
  [反思]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教学外在活跃,重视课堂生成时常常忘记了教学的预设目标,从而让预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知识和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变得虚化,致使教学效果低下。
  什么是教学有效性?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速度可看做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收益可看做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从上述教学案例看出,尽管学生表现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但由于教师没有把握住让学生了解“0”的作用和意义这一基本的教学目标,最终没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
  以教学目标为衡量依据,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
  二、教学情境形式化
  [案例扫描 ]
  某老师在五年级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米老鼠头像+例题,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
  [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有一个基本原则:
  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
  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情境创设必须达成的目标:
  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
  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
  在预设课堂情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小学“科学”:《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六年级下册P.63)
  (嫦娥一号升空及轨道图)
  小学“思品”或“科学”中有关“地震”的内容:
  就可以用“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创设情景。
  三、合作学习 “热闹化”
  [案例扫描 ]
  某校公开课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一声令下:“小组讨论开始!”前后左右几个学生就随意围坐在一起,叽里呱啦,满教室嗡嗡作响,每个人都在说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
  不到两分钟,老师一挥手:“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张口便说自己的“高见”… …
  [反思]
  上述片段中,在合作交流的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就算是合作学习了。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分组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知识结构特点可采取4—6人小组的形式,注意顾及其兴趣爱好、学习基础、能力、性别等因素。这样组建的小组,利于形成和谐的探究氛围,利于优势互补、集思广益,提高探究效率。
  2.分工明确
  选拔一个小组长至关重要,当然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或辩论员等。每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
  另外,包括组长在内,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精选内容   
  (1)方法、结果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内容。
  (2)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的内容。
  (3)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
  题目的设计力求“精要、有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4.给足时间
  在合作之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才有效。
  在合作之时,要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5.培养习惯
  (1)学会倾听
  学会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
  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2)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
  特别应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学会质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肯定别人的同时,还要敢于质疑。
  (4)学会守纪
  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吵闹,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让其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教学内容未突出学科化
  [案例扫描 ]
  曾听过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景阳冈》,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结果怎样?而忽略了学生认字、造句、说话这些基本环节,教师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模拟打虎,纷纷上台表演,热闹非凡。
  [反思]
  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旁征博引,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过了头,而对语文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
  一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的底线,至少应让学生学会几个词,会仿说几句有文采的话。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积累了多少字词?能仿照文中的修辞方式说几句有文采的话吗?恐怕很难。
  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短短的课文学生都读不熟,没有很好理解课文,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像……
  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空洞的、虚无的。
  五、探究教学普遍化
  [案例扫描 ]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岩”字怎么记,学生说“岩”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山字头,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灿烂的“灿”去掉“火”,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岁月的“岁”去掉“夕”,下面是碉堡的“碉”去掉“周”……(花了约10分钟的时间)
  [反思]
  探究式教学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提高创造能力和实际能力方面前者明显优越于后者。
  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运用不同的心智活动来获得,相应地,教学方式也要有所不同,以使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运用各种心智活动服务。
  无意义材料(如外语字母)和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运用记忆来获得,这样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和练习等传统教学方式更为高效。
  概念、判断等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心智活动才能获得的,特别是一些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要运用高级思维的心智活动才能解决的,这样的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效果会更好。
  以上案例中,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类型属于无意义材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牢固记住“岩”字,采用了让学生探究记“岩”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即使最终是每个学生都能记住“岩”字怎样写,也在这过程中学会了记忆汉字的方法,但用10分钟来学习一个汉字,从教学时间投入和教学产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仍是低效的教学。
  六、教学对话表浅化
  [案例扫描]
  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  生:喜欢!
  师:你们知道桃子有哪些种类呀?
  生:我吃过水蜜桃。 生:我不仅吃过水蜜桃,还吃过一种很红很红的桃子呢!
  师:你说的是油桃吗?
  生:我不知道。
  师:小朋友们吃过的桃子是谁给的呀?
  生:妈妈买的。
  师:妈妈从哪里买的呀?
  生:市场,还有超市。
  师:你们知道桃子长在哪里吗?
  生:知道,桃子都长在树上。
  师:那小朋友自己摘过桃子吗?
  生:没有。
  师:对,爬树摘桃子是很危险的……
  [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是一篇以桃子自动落地为线索介绍地球引力的课文,只有将对话引向地球引力本身,尝试引导学生发掘和交流生活中地球引力的例子,才是切中了课文的主题。
  但教师却围绕桃子展开了漫无边际的话题,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教学实际效果不好。
  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朗读: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
  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读好:
  (1)“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2)小猴觉得很奇怪:“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3)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试验:跳一跳,看自己能跳多高。
  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跳”的画面。
  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这么高呢?
  有研究者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分析以上对话不难看出,教师引导的对话均是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这样的对话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这种对话既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因而也是低效教学。
  七、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1. 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
  5.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
  八、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
  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