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一课教学体会
作者:款款独步 时间:2011/3/7 12:51:49 来源:款款独步原创 人气:1833
回顾《台阶》一课教学,我之所以能够感动现场所有听课的师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因此在本年度学校教师公开课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情感教育的把握。我认为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带动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那么,在这堂课中我是如何创设情境,推动情感教育的呢?总结起来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运用音乐视频导入,奠定感情基调。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第一步工作。富有情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开课伊始,我首先播放了音乐视频——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情感都非常贴近文中的人物,学生立刻被这种情境所感染。播放一段过后,我顺势抛出一个调动学生情感的问题:“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通过学生地回答,自然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父亲,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美的形象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为学习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二、通过梳理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情感。
小说的理解与分析,要建立在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上。回顾和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走入文中父亲的生活。课上,通过三个问题的梳理: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造起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变化?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内容,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也愈来愈清晰。于是因势利导,我提出本文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儿子的我面对父亲的变化是怎样的情感呢?”此时,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整个课堂笼罩在和谐的氛围里,从而自然顺畅地进入下一环节对人物的重点分析阶段。
三、通过品读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
文中父亲的形象及作者的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激活学生潜在的、内蕴的情感,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真正为之动情呢?一方面,在呈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重锤敲击两个内容:父亲的优秀品质和父亲变化的细节。通过师生品读交流,慢慢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因为师生间的交流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激发,产生情感与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强化作者感情。弄懂作者的感情是理解全文主题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我就文章结尾部分安排了学生地配乐朗读。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当一曲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慢慢响起时,学生的情感由内而外的被激发出来。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反复地品味,父亲那年老体衰、精神失落的人生困境永久地定格在他们的心中,而作者对改变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所寄予的希望,正是学生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体验。此时,我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的同时,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可见,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认识是溶于情感之中的。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四、通过生动感人的教学用语,挖掘学生的情感。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对文章的解读虽然接近尾声了,但涌动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却在延续着。文中父亲的形象之所以能从书本上站起来,走下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介入。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的这种情感呢?此时,作为教师的我,自然引发了下面的内容:“文章分析到这里,我联想到很多。我想到天下所有的劳动人民,想到天下所有的父亲,也想到了你们的父亲。你们的父亲也有自己的愿望吧!也许,他们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奋斗着。此刻,你对自己的父亲是否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心呢?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最想对父亲说的话。爸爸,我想对您说:‘------’。”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挖掘出一直萦绕在学生心头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亲情。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饱含真情的书写着,倾诉着,这样既完成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使学生谱写出了一曲曲心灵深处最真最美的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可见,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