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小旗,满天风势——写作贵在“以小见大,言之有物”

作者:不详  时间:2011/3/9 8:30:20  来源:qiushan1018 转发  人气:1150
  中学生习作,往往少年心事当拿云,着笔于大,大人物大事大天地,结果往往操纵不好,写的干瘪、空洞,画虎不成反类犬,面目可憎,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学生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以小见大是写作实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法。
  老子《道德经》六十章上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他以烹小鲜为例,说明治国应以清静的原则,应以“道”的原则,万不可任意搅扰百姓。
  高考学生作文规定800字可谓小鲜,一个小时之内,烹出味美可口的小鲜决非易事,倘若还要在一锅汤内露出治大国的气象来,则更要有相当大的匠心和文字功夫。
  中国谚语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郁达夫换了一种说法,他于此借引了两句西方谚语,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世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吗?
  “取材甚小,所见甚大”郁达夫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中践行诠释了这一特点。彤红如染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古老沧桑的万里长城,这些大景作者不写不选。而牵牛花、驯鸽、秋槐、衰蝉、冬枣这些小物却成了它的最爱。为我们描绘了沉郁悲凉的故都秋味。建国后,林淡秋在选编1956年《散文小品选》时,在前言中又一次提出了散文这种即小见大的基本特征。接着,唐弢1960年发表《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篇最早对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做出有创见的系统概括的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命题,并作了辩证分析。他说的虽是杂文,但由于随笔也涵盖在内,所以于散文也很切用。中学课本中选编的唐弢的《琐忆》也是体现的这个特点,称为“民族魂”的鲁迅,一生之中大事甚多,而作者独独遴选鲁迅与青年交往的七件琐事以体现鲁迅爱憎分明的一生,达到了“小中见大”的目的。
  鲁迅的小说,着笔的都是小人物,孔乙己、阿Q、范爱农、祥林嫂┅┅着眼的却都是大主题。他的散文少不了杂文创作,也随处见“一粒沙”“半瓣花”,当然也少不了“大世界”“大人情”。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再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华盖集续编《为了忘却的纪念》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鲁迅就是借“煤”这粒沙或这朵花将“大世界”“大人情”说了个透。
  《灯下漫笔》也是鲁迅杂文中的一处“小中大”的典范,作者先以聊天的形式,先从钞票贬值娓娓道来,然后才说中国历史如何如何,中国如何如何。
  季羡林于新时期所作的《世界散文精华.??序》中,专门谈到“身边琐事”问题,且出语惊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鉧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宋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是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
  季老在这里所说的“身边琐事”或“个人感触”,指的都是取材的“小”;但它和“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即作用的“大”,却是内里相通、全然一致的。在季老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重峦叠嶂,悬泉飞瀑,固然使人惊心动魄;而夜宿山村古寺,卧听那山谷中一声声清细的岩滴,不亦撩人情思吗?因为你可以从中想见宇宙的深沉。置身于争奇斗艳的百花丛中,自然使人赏心悦目,而那郊野路旁的一枝野花,却又使你凝目遐思呢,因为它使你感受到大地的温馨。
  散文,就像这山谷的“岩滴”,道旁的“野花”,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极乐世界”。或者你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到宇宙妙理,如同读郑板桥的《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听作者谈养鸟、种树,谈早晨醒来听到的一片啁啾,谈披衣而起,靧面漱口啜茗时见到的鸟儿在林中扬羽振彩、倏来倏往之景,你在心驰神往中,领悟到“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的哲理。或者在绿潭清溪边,明心见性,如同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你从那一溪流水里,分明看到作者那不平的胸怀。或者在“一缕感思”“一丝冥想”里,咀嚼出人生的甘苦,你看,我们从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里,不是可以分享到他对现实人生的深味咀嚼吗?或者你将透过那“云龙一爪”,窥见时代的风云变幻,比如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写的只是五卅惨案发生后的零碎见闻:雨洗的街道,巡捕的手枪,带着不同表情的脸┅┅然而它暗示给我们的,却是那一场举世震惊、可歌可泣的悲壮斗争。总之,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又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
  贾平凹的《丑石》:一块面貌丑陋的石头,既不能垒墙,又无法“洗磨”;既没有汉白玉的“细腻”,可资雕刻,又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可供“捶布”┅┅你怎么会想到这块丑石里面,还会“别有洞天”呢?可是,随着作者的描述,那块丑石却“訇然中开”,将你引入“别一世界”。在这里,你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块石头,而是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世俗观念,以及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作者真像一位高超的魔术大师,让你自一块丑石,一下子跳入现实人生中来!
  最典型的还属朱自清的《背影》,事是再小也没有的事,话是再简单不过的话,却字字是情,句句是泪,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的讲堂上都有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朱自清江“以小见大”这一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梁实秋《雅舍小品》中有下棋一篇,将下棋者、观棋者众生相刻画的入木三分,里面有戏谑的成分,也有人生的真谛。王力,一代语言学宗师,他的散文所著不多,但他的散文不可不提:
  ┅┅这也难怪,孙悟空学过多年,才学会把身上的毫毛拔下来,化为千百个“行者”,而普通一个富于生殖力的人,不必学过,却会把比毫毛更微妙的东西去实行分身之术。假使平均每代生得三男二女的话,由一化五,由五化二十五,这样下去,不到五代,两个人可以繁殖到几千个人之多。这样,非但分身有术,而且不说是长生不老,因为只要代代不绝嗣,我那比毫毛更微妙的东西,就永远生存于天地之间。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所谓“传宗接祖”,拆穿了说,向送子观音烧香许愿的人,无非为的是要传自己的种子罢了。
  --------------《儿女》
  《儿女》之重,王力就是靠的“即小见大”的“神杖”,写出了对人生的独到理解:“爱护儿女,就是爱护自己。”王力《龙虫并雕集》里的大多数散文大都如此。
  《姓名》也是鸡毛蒜皮的小题目,作者“杀鸡摆了老虎阵”,小题目作大文章,在题目与行文方式的小处中立论和论证,从一个小小的开台挖掘出去,左右逢源,纵横捭阖,洞天别在。说姓名是“鸡毛蒜皮”之事,恐怕每一个有姓名的人都不愿意接受,但姓名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经国之大业”。大而言之,它代表了一个人或一家人的爱好、修养、希望和期盼;小而言之,它只不过是一个代号,与贴在机器零件上的编码没有什么区别,可王力却在姓名上做出许多学问来,不能不让人眼界大开。
  余光中为董崇选的杂文集作序,就把杂文艺术譬喻为“一面小旗,满天风势”,意即一面旗子虽小,却要招展多姿,,却须要长风吹拂。’近几年来,香港潘铭燊将杂文这面小旗舞的猎猎生风,颇有可观:
  蟹钳住蛇,对蛇说,“朋友,你应深知,不要横行。”
  古希腊不知名作者所写的这首寓言诗,讽刺了那些其身不正却去督责人家的人。
  ┅┅
  横行,螃蟹的天性,他自己是不由自主的。正如人类不能头栽葱用手走路,螃蟹也改变不了它的走路的方式。世上物类,行动跟人不一样的例子多的是,鸟飞、鱼游、蛙跃、蛇爬,又不见人们批评,为什么偏偏要针对螃蟹呢?
  想深一层,横直是相对的,横着看横是直,直着看横是横。大家各适其适好了,何必以己之直,强加于人之横呢?我相信在螃蟹的心中,常常纳罕,好生奇怪为什么天下间其他所有物类都是横行的呢!
  “朋友┅┅不要横行。”蟹是出于真诚劝告的。
  --------------《不栽花者?为螃蟹翻案》
  潘铭燊楞是从“小鲜”中走出了新味,治出了大国,把小旗帜舞的煞是精彩,这如小仲马说:“小处包含一切”。
  高考作文,凭靠的不是什么“点金术”,不是什么“神杖”,想要“烹小鲜如治大国”,想要“一面小旗,满天风势”,就要是隈旗的长风不断。要观察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世事洞明,枝枝叶叶都要参出人情;要博览群书,以广泛的积累材料。这样在高考考场上才会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写出好文章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