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下的随想
作者:冉卫东 时间:2011/4/9 0:48: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9
这儿其实我是比较熟悉的。在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黄庭坚因遭贬曾经到彭水来做官,就是在这棵黄葛树下筑起了低矮的房屋,并起名“绿荫轩”,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这里便成了后代子民的景仰之地。我在读中师的时候就来过几次,但那时的样子不是这样的,我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模样了,只记得是几间小屋,屋内光线很差,房檐很矮,因为在较为隐蔽的所在,游人很少,显得很落寞,与现在的玩人如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位年近五十的中央大员,因“录不实”而被贬为涪州别驾,被安置在当时是穷乡僻士的彭水,可以想像他内心的煎熬,我想,他曾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仰望着这古老黄桷树,啼听着对面的猿猴的嘶鸣,感受着脚下河水的奔腾。我透过浓密的枝叶,似乎看到了诗人忧郁的眼神,听到了他的喟然长叹。
如今,当年见证着这段历史的这棵黄葛树已变得那么的不堪重负。那巨大的树干很多已经腐烂,树心空空,能装进个人,还用铁丝箍着、拉着,用木棒支撑着,仿佛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树枝瘦硬奇倔而屈曲内敛,有如虬龙之爪,盘盘如人为之盆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站在树下,不由人不感叹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天地之永恒!
树下有一石碑,我原以为是黄庭坚所书,细看原来是道光时重建绿荫轩的收支明细帐。因石碑是用极易风化的石头做成,上半部分还清晰可见,下半部分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浸蚀而湮没。碑上的记载很是详尽,搬迁费、砖瓦钱、泥工支出,甚至连铁锁、门扣的开销也都有,就像一个家庭的琐屑开支账目。由此我想到了清朝的那个时代,大厦将倾、内忧外患、卖官鬻爵成风,应该说做这么点的事,当事者又不是“人民的公仆”,用得着这么较真么?在我的心中,“政务公开”好像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啊,而且到现在不也是幻影迷离吗?况且当事者也抠得实在到家,连碑也不选块好石料,不要说大理石,就是漫山遍地的“龙骨石”也可以呀,毕竟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啊!倘若说再在碑上写上自己的大名,或者把自己的手掌也印上去,不就名传千古、流芳百世吗?唉,我想,这个当事人一定是脑子进水了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