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方法巧用素材塑造文章魔鬼身材

作者:Xy888  时间:2011/5/4 19:23:23  来源:XY888 转发  人气:862
  在高考作文中,议论性散文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和评卷老师的青睐。写好议论性散文,素材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如何恰到好处地选用素材、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呢 结合近年来各地的高考佳作,笔者梳理出以下五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素描列举法
  在议论性散文中,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对于一些事实论据,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详尽的铺叙描绘。因此,对符合题旨的有关素材材料,可以采取“轻描淡写”的方法,即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进行叙述。素描列举能够在简单的叙述中包孕丰富的内涵,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荒野的呼唤》中的杰克•伦敦,《老人与海》中的海明威,“自由旗帜”下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周界的思维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海南高考佳作《作家们的故事》
  以上这段文字,作者在列举陶渊明、李白、谭嗣同、杰克•伦敦等有关人物的时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他们的具体形象或所谓的“丰功伟绩”,而只是运用素描的方法展示其主要特点来证明文章的观点,文字简洁而内涵丰富。
  二、完整叙述法
  在一些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为切入点的议论性散文中,对一些典故常常要进行比较完整的叙述。所谓完整的叙述,主要是对人物和故事情节(包括开始、高潮及结局)作比较具体的叙述。当然它绝不是整个文章篇幅,至多是一个段落或一个较大的层次。完整叙述,要追求故事本身的完整性,但更重要的往往是追求故事的隐喻性,即这个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哲理或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下面这篇高考作文就较好地运用了此法。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些微嗔怒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您大老远来看望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
  ——浙江高考佳作《他们都选择了明月》
  本文谈论心灵的选择,首先从“佛典的故事”切入,准确找到自己心灵火花的撞击点,并由此引申开去,大胆思辨,悟道明理。而引用素材时,十分注重完整性、具体性和隐喻性,这样就更有利于即事明理,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使读者感染,受到心灵的启迪。
  三、夹叙夹议法
  夹叙夹议,就是在选用素材的时候,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但这种叙述没有必要铺展太开,议论也应力求简洁、精要,能够画龙点睛即可。如下面所录的两段文字: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砚,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北京高考佳作《宽容是阳光》
  这两段文字在使用素材材料的过程中,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先是林肯的事例,议员与林肯的对话过后,便是恰到好处的议论。接下来是三峡工程的事例,在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回答之后,同样来了几句精练的议论。这样叙议结合,在叙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在议中使得论证更透彻。
  四、名句串联法
  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下面这段文字: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福建高考佳作《苏轼的赤壁》
  在上面的文章中,作者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极具表现力。它一方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繁琐,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五、正反展示法
  就是将正面论据材料和反面论据材料一同展示出来,在正反对照中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运用这种方法,在议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这样会使得所论述的内容正误分明,是非显豁,正面的意见更加突出,更加得到肯定。请看以下两段文字: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大人的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甘肃高考佳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以上两段文字中,作者先列举了陈世美、唐明皇两个反面素材,然后再列举唐太宗这一正面素材,两相比较,泾渭分明,以铁的事实证明不能一意孤行、饱一己之私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