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特别提醒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文体自选”,这给考生创设了很大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确实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但是,我在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对“文体自选”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变成了非驴非马、非猪非狗的“四不像”,或各种文体一锅炒的“大杂烩”。二是受到一些新闻媒体炒作的影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文体创新,去年我省的高考作文中,就有广告词、独幕剧、采访录、座谈会纪要等等各种各样的文体,甚至出现了不伦不类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杂剧。
其实,“文体不限”并不是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考试说明”就明明白白地写着要“符合文体要求”,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
文体是人们从写作实践和文章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定的形式规范。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某种内容必然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者说内容必然要依靠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某种文体一旦成为形式规范,也必然期待某种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在文体作为形式规范的预期作用下,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就会有某种阅读期待。例如,人们在阅读应用文的时候,希望从中知道被告知的事情;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希望从中得到某种知识;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熏染;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希望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人们不能从中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他就有理由认为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或者,某种文体对表达内容并没有起到某种特别的效果,读者就有理由认为这是矫揉造作。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去年高考阅卷时,我看到有一篇题为《为官不恤民苦,绿松上访政府》的文章,是用杂剧的形式来写的,粗粗一看,有唱词,有念白,有宫调,有曲牌,还蛮像个杂剧的折子戏似的。但是,仔细一推敲,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它根本就不符合杂剧的形式规范,所谓的宫调、曲牌完全是“乱点鸳鸯谱”。例如,文中有一则[叨叨令]是这样写的:“厚天皇土啊,厚土,你糊里糊涂不长眼,皇天,你苍苍凉凉瞎了眼,为何不把公道辨?百姓受苦又埋怨,坏人享乐又开颜。俺绿松者,终不变,要把世间丑事现,人间自有公道在,俺把正义终生选,即使污吏狠摧残,至死不悔终无怨。”比较一下《窦娥冤》中的[正宫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字数、平仄、韵脚都不对。所谓“文体自选”,也就是说,考生选择了什么文体,阅卷时也就要用相应的文体规范来衡量。你写的是杂剧,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其得分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考生,不要受新闻媒体鼓噪的影响,新闻的眼光与高考阅卷的眼光是不一样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用正常的文体写不是新闻,用特殊的文体写就成了新闻。有新闻价值不等于有审美价值。在“文体自选”的情况下,考生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首选最基础、最基本的文体,而且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写记叙文就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就要像议论文。“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轻易尝试所谓“创新”的、“另类”的文体,特别不要玩那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游戏文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